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
如情景中的相关事物、相关的人、体势语、空间语、交际者的其他交际行为等;(2)语篇内部要表示出语篇对语境的依赖性。
在语篇中,语篇连贯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一致性都在语篇的衔接机制中得到体现。语篇的题材一致性主要体现为指称和词汇衔接所组成的衔接链的密度和长度,以及及物性结构之间所组成的过程连续性;语篇的语气和态度的一致性表现为表达态度意义的词汇和情态所组成的衔接链的密度和长度,相邻问答对之间表现出来的和谐性,以及语气结构之间和语调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与交际目标一致的连续性。而语篇整体的连续性是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形成的连续性和非结构性衔接形成的连续性表现出来。语篇与语境的一致性则主要通过语篇中的外部衔接机制来实现的。
三、语篇连贯的模式
1.言内行为的有形连贯
既然语篇连贯指的是语篇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意义上的联系,那么这种联系首先存在于句子与句子之间,即不同句子所含的命题之间的相关性。它既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命题之间在时空,因果,转折,让步,添加,举例等方面的逻辑关系,也指主位和述位的推进衔接关系等,这些一般是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
塞耳在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把言内行为分析成发话行为(utteranceact)和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act)。发话行为是指通过说出某些词和词组或语句来完成的行为;而命题行为是指通过做出指称或判断来完成的行为。它的衔接手段是有形的,连贯是通过语篇内一系列的结构或非结构等衔接手段来实现的。请看例句:
(I)JohngaveMaryagoldwatchyesterday.Theywillgetmarried nextmonth.在这里,两个句子的连贯,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照应关系:第而句的they与第一句的John,Mary发生了照应关系。
(2)Theknifeisonhtetable.这个语句具有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由组成语句的各个词的意义构成的,所指即是刀在桌子上这种状态。
语篇的连贯性是通过衔接手段来实现的。从这个层面上看,衔接关系是语篇完整统一的必要因素。如果把“连贯”比作是一幢大楼的话,那么“衔接”就是它的基础。没有基础建不成大楼,没有“衔接”也就形不成“连贯”。
2.言外行为的隐形连贯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指的是言外之力。它本身要表达三种意图,即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称为“真诚条件”;二是说话人的言语目的,叫做“基本条件”;三是说话人和世界状态的关系,称为“先决条件”。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语篇的连贯不完全是依赖于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衔接手段并不总是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有时以隐形的方式存在于推理之中。这样不同命题之间的隐性衔接就会赋予语句以言外功能(illocutionaryfunction),这种言外功能就是语篇连贯之所在。因此,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不但要看到句与句之间的有形性和命题内容上的关联性,而且还要考虑到语句之间在言外行为这个层面上的联系。
例句(2)中说话人在说出语句时所想要表达的意图或想要达到的目的,可能是想要告诉听话人刀放在什么地方,或者要听话人把刀递给他,或者是要警告对方要当心刀。
再例如:A:That’Shtephone.
B:I’m in htebath.
A:Ok.
从字面上看,A和B之间的对话没有什么连贯性,即没有什么衔接手段将它们连接起来,但从言外行为上看,A和B之间所说的话语是相关的,即A告诉B说有她的电话,而B此时正在卫生间不方便接电话,于是A就回答说我来接吧。其相关性存在于话语的隐形衔接和连贯上,只不过没有在表层语句上反映出来而已。
由此可见,语篇连贯不仅是一个语言形式和命题内容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言外之意的表达和理解。因为交际行为,特别是言外行为,其连贯机制在深层的语用联系是与交际双方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要想把握育外行为中的语篇连贯,就必须根据言语行为发生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对说话人的话语做出判断和推导。那么,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要把握语篇的连贯就要考虑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和语篇的语用预设。
3.言后行为的无形连贯
布郎和尤(Brown&Yule)指出,语篇的连贯性是受话人或读者在理解语篇过程中强加给语篇的结果。豪波斯(Hobbs)也指出,语篇是否连贯,不取决于是否有表面上的连接形式,而是取决于受话人能否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例如:Thedoorisopen.听话人听到这个语句后就去把门关上。说出一个有意义的语句不仅同时是实施某种以言施事行为,而且往往对听话人、说话人或者其他人的感情、思想或行为产生某种效果。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言后行为是话语在接受者身上所产生的某一效果或影响。如果说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所解释的是语篇与理解之间的关系,那么言后行为则表明说话人对受话人的影响或作用的结果。如果只有理解没有反应,那是对言内行为或言外行为的把握;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了反应,就属于言后行为。因此,言后行为指的是这样一个过程:说话人的意图一受话人的理解一受话人的反应。这一过程的连贯是在理解有形语篇的基础上以无形状态存在于发话人和受话人的心理互动之中的。
在理解过程中,人们不是先确定语境后判定相关度,而是先假定有待处理的新信息是相关的,然后选择适当的语境来证实这种假设。言后行为中的语篇连贯主要是通过交际者双方的心理互动来实现的。交际双方的无形连贯是在共有知识的基础上心理互动的结果。否则,要想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这种无形的连贯是难以想象的。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受话人或读者总是把所接受到的内容同他已知的事情联系起来,然后再根据自己对该框架的正常情况来解读所接受的语篇内容。该观点恰恰说明了从已有知识到语篇内容的情景框架的推出是一个无形的连贯过程。
应当看到,语篇连贯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涉及到语言内部和外部的诸多因素。要对这一复杂的语言现象做出说服力的阐释,我们就必须在一定的语言哲学理论基础上从微观和宏观上全面把握它。言语行为理论是这一范畴的精髓,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统摄力。运用该理论框架去阐释语篇连贯现象,不但可以解决目前人们对语篇连贯存在的分歧,而且可以从语篇的内外关系、说话人的意图、受话人的认知和反应等方面完整地把握语篇连贯,使其具有解释力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