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英语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论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作者:未知[来源:本站整理]| 打印 | 关闭 ]

摘要:如今各国课程改革都特别强调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我国则在新课标中把文化意识列为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五个内容之一,并强调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本文分析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从词汇、语言表达、阅读材料、课外活动等几个方面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文化意识 内容 原则 途径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21世纪迎来了全球化的浪潮,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密切。因此,跨文化交际已不再是少数外交家或外贸人员的专利。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国际交往活动。这种与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思想交流被称作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交际。但在许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而是受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所影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外语教学应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学生因文化差异而出错。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语言交际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1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1.2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   1.3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1.4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意识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做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它还包括如服装、发式、化妆用品、行走姿势、装饰用品等等。《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以下非语言交际文化意识培养内容:   2.1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2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   3.其它文化意识   3.1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3.2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3.3了解常见动植物、自然现象在英语国家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3.4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化和体育活动、重要节日及主要的庆祝方式。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文化的涵盖面非常的广,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效的原则。   1.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逐步拓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则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实用性原则   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语言,最终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实用性原则。《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了解外国文化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3.对比原则   中西方文化间有共性也有差异或个性。文化上的共性一般较为容易理解,对于差异或个性,往往有一定困难,易于造成混淆和失误。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文化差异对比原则,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使其差异更为突出和明显,从而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意识的培养。   4.综合性原则   文化是综合体。在教学中,应将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式的综合性导入,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诸多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三、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1.诠释词汇中的文化涵义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因此词汇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英汉语言中都有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