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摘要: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见缝插针,从课堂内外进行文化渗透。
关键词:文化意识 文化渗透 英语教学
1、前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能否有效地学习英语,而且还影响着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传递、交流和沟通。目前对于许多大学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缺乏切实地了解,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大到行为规范、人生信仰、价值观念等。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际的主要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永远是打不开的一个结,它们互为表里,唇齿相依。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反思能力,增强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从而使学生能利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
3、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只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即偏重语音、词汇、语法,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也就是很少注意到语言的文化内容和表面相似的语言形式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发音正确,语法上也无懈可击,但说出来的话往往令人费解,甚至误解。沃尔夫森(N.Wolfson)认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外国人一般能容忍我们在讲英语时所出现的语音或语法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往往耿耿于怀,因为这些文化错误不符合他们交际的规则,在其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甚至在价值体系上产生冲突。例如,外国人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视为私事,不喜欢别人询问。而中国人见面却喜欢聊家常,并不认为询问这些有什么不妥。如果遇到外国人就问“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How‘ much do you make?,,(你挣多少钱?)和“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你结婚了吗?),势必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甚至破坏双方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学的形势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阶段的大学公共英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除对读、听、写、译、说等语言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之外,对于英语文化内涵的讲解或介绍仍重视不够。
4、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几点尝试
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4.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4.1.1从词汇入手,渗透文化意识
单词的教学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如何使学单词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一件事呢?以笔者教的新思维高职高专英语综合教程为例(以下教材举例同),在学“treat”作为“款待”的用法时,笔者联系了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前夕儿童要糖果时说的话“Trick or treat!”。由学这个单词引出了对万圣节的介绍,使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这个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格言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内容精辟,寓意深邃,体现了相应时代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学生喜欢学习格言,能用上一两句格言会感到很得意。在学“perspiration "(汗水)时,笔者引用了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天才是由一分灵感和九十九分汗水组成的。)。通过这句格言,他们对爱迪生这个伟大的科学家的品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除了格言之外,成语、谚语也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介绍“will”作为“志愿”的用法时,笔者引用了一句中英相似的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4.1.2从主题入手,渗透文化意识
教师可从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入手,让学生增进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例如,在学习有关家庭为主题的单元时,除了可以向学生介绍两种主要的家庭模式—extended family(扩展式家庭)和nuclear family(核心式家庭)之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新潮的家庭模式DINK(丁克家庭)。从中西方不同的主要家庭模式的对比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中西方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在学习主题为社会风俗的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很多方面来对比中英社会风俗的异同。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同时,也能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就动物而言,在中国,龙这种虚构的动物代表着高贵、神圣、伟大,是一种吉祥的神物。我们炎黄子孙都骄傲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希望子女成为有作为的人叫做,’望子成龙”,把不知疲倦、不断进取的精神比作“龙马精神”,而在英语国家,龙却是一种狡诈、邪恶的象征。除了动物外,教师还可从数字、颜色、隐私等方面比较中英社会风俗的异同。
4.1.3从学生的错误入手,渗透文化意识
由于在长期的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形式而较少注意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造成学生只能机械模仿,并不顾及交际的场合、对象以及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学了十年英语的学生向笔者问好时还用“Good morning, teacher.”这其实不符合英语称谓的习惯。抓住学生这个常犯的错误,笔者向学生说明在英语中教师只是作为一种职业,而不作称呼用。英语国家中男教师被称作Sir .Mr,女教师被称作Miss.Mrs.Madam。而在中国,由于受尊师思想的影响,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含有对教师的尊重。在中国,人们常常以工作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