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英语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试论情感因素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试论情感因素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作者:吴瑕[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论文关键词 情感因素 英语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 目前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认知与情感分离的状况,本文回顾了情感因素的定义与分类,结合现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语言。  
   
  0 引言 
  过去的教学往往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但是近几年来,人们意识到认知与情感同样重要。全面的教学需要将二者进行统一。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认知与情感分离的现象,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进程,也妨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情感因素,帮助学习者消除不利影响,提高学习效率。 
  1 情感因素的定义与分类 
  在语言教学中,情感(affect)是指影响学习者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①认知语言学肯定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上个世纪70年代,Krashen发展了Dulay和Burt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解释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Krashen认为习得产生的必要条件是要对学习者输入交际性的可理解的语言材料,但在输入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也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吸收障碍,阻止学习者将可理解性输入全部运用在交际中,这道障碍就是情感过滤,学习者必须跳过情感过滤才能完成语言的吸收。② 
  情感因素包括一系列的个人因素,同时包含关于自我的和他人的感受,在Krashen看来,主要的情感因素有三种,即焦虑(anxiety)、动机(motivation)和自信(self-confidence)。 
  焦虑是指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者不安的心理。根据情感过滤假说,学习者焦虑感较低时,精神会随之放松,语言输入的效果变好,对语言学习会产生促进作用,反之会阻碍语言的理解和吸收。事实上,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输入和产出语言时,学习者由于担心不能听懂语流或者对自己准确使用第二语言没有信心,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有的还会出现过度焦虑,导致思路骤然中止,干扰理解和表达。但也有研究显示适度的焦虑在语言学习中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促进学习者大脑的加工。③ 
  动机是内在的动力,动机鼓励学习者继续学习。它会影响学习者成绩和课堂表现。过去的研究将第二语言的学习动机分为工具型(instrumental orientation)和融合型(integrative orientation)两种。前者重视语言的实用功能,例如就业。而后者的学习者则拥有使用第二语言,接受目的语文化以及与人交流的愿望。④此外,动机也可划分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内在动机也叫自我动机,拥有内在动机的学习者无需外力支持就能自觉学习;而拥有外在动机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只是为了获得外部的一些物质奖励。动机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一般来说,动机越强烈,学习者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 
  自信是指学习者在态度上展现的对自己能力和重要性的一种肯定,即对取得成功的积极信念。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更容易取得成功,而缺乏自信的人更不容易解决问题。 
  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能够发现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很多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做读写练习,语言输出的机会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学生很容易出现学习倦怠,课堂气氛僵化。而且,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了解,当教师要求学生主动发言或者回答问题时,很有可能得不到响应。如果采取强硬措施进行抽问,学生要不“言简意赅”,要不答非所问,还有的就直接说不知道,课堂氛围瞬间变得很尴尬,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自问自答。 
  其次,在英语学习者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英语。很多学生因为学校设置了这门课程而被迫学习,还有的是为了父母学习,有的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习。他们无论上课还是做练习都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与为了自己学习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都大打折扣,而且这类学习者从学习中不能获得任何乐趣和成就感,因此很多学习的内容在考试后就很快忘记,完全达不到学习目的。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