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从一个案例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从一个案例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作者:李雅新[来源:知源论文网]| 打印 | 关闭 ]

【摘 要】文章以一个人文学科教师的角度,探讨挖掘英语精读课的人文价值,探索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并从一个案例出发,总结自己在教授英语环保课文的过程中,发动学生对自己用电行为做的一次调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用电浪费导致的环境危害,从而提高了环境道德觉悟及行动的自觉性,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就大学校园环境道德建设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人文价值;素质教育;环境道德建设;绿色校园
【Abstract】The article to a humanities teacher perspectives on mining Intensive English Course human values, and explore specialized courses teaching syllabu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content of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from a case of starting to sum up their ow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eaching English texts in the process of launching their own students to do a survey of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ir own environmental hazards caused by electricity wastage, thereby enhanc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of the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action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book 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of .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further build on the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make their own moral thinking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Human values;Quality education;Environmental and ethical building;Green Campus


1.案例的缘起
我作为英语精读课的教师,经常是在第一、二节上课,有机全看到上课前教室里的用电情况。教师里只要有人,不管一个人,两个人,还是三个人,所有的灯全开着。上午第四节课结束后,我都要提醒学生关灯。如果哪天忘了提醒,就必须亲自一一关掉。在不是我上课的教室里,灯也全开着,因为在明亮的日光照耀下,电灯光引不起人们的注意,要一直等到清洁工扫地时才会关灯。
我自己经历过匮乏的年代。由于农村抗旱用电,城市居民晚上被迫拉闸限电,学生无法上自习,子女点着蜡烛写作业那种经历令我刻骨铭心,使我对用电浪费比较敏感。
我就教的是一所美资私立大学,十年中随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用电浪费现象有增无减.在每个教室的门口都能看到一个铅印的字条提醒学生走后关灯,然而十年过去了没有一个部门或个人检查这个字条的执行情况,这引起我的深思。人们节电意识的谈漠是进入小康社会的标志呢,还是环境道德的缺失?学生环境道德的培养是不是我这个英语教师份内事呢?又该如何培养呢?
2.关于英语精读课人文价值的思考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认为:教育的最本质的含义是引领人的灵魂,使人的德性不断增长。教育的意义在于体现人的主体性,人的德性和人的智性这三性的统一。[1]
据此我认为英语作为人文学科,应具有三个基本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学会英语语言知识,即掌握英语特有的词汇,结构及语篇知识。(二)使学生掌握使用英语语言的技能,即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手段获取所需信息以达到与世界交流的目的。(三)以英语语言为媒介吸收古、今、中、外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思想文化及智慧,以引领学生的灵魂,启发智慧,提高道德,使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生活的更好,更明白。
这个顺序是就内容而言。如果就重要性而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应置于首位。作为教师、道德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作为学生德育比任何专业知识更重要。任何丧失价值观的课堂不可能是生命化的课堂。[2]      
然而大学的分科教育形成的条块分割,使各科教师只关注自己学科领域的知识系统,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辅导员及党团系统,忽视了自然科学及人文学科各领域里宝贵的教育资源.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各专业的课堂里度过的,形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脱节。钱伟长曾说得好“教育是育人,还是制器?”
英语精读课由于其课程性质所决定,其选文多取自发达的英语国家。相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程度而言,具有其前谵性。国为西方科技领先我国百十年时间,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成为我国的前车之鉴。如英语各级各类教材中反复出现的涉及环保问题的文章,就从
多视角、多层面提示了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现代大学英语》第3册第11课课文选目Rachel Carson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主要描述化学药物对生物、海洋、河流、土地、动物、植物的影响及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美国曾引起广泛注意及争论,被认为拉开了现代环境运动的序幕。这些内容利用得好。应该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如何使同学们联系到自己的环境行为呢?[3]
在课堂上能做的我曾都做了。如就课文中所提出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讨论。但讨论中涉及的都是建议政府做这样,做那样,就是联系不到自己的用电行为;我又曾配合课文播放美国前副总统Gole 制做的电影Inconvenient Truth(不能掩饰的真相)同学们看过后情绪激动了一阵子,但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我也曾向同学们追踪介绍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和诺贝尔和平奖的消息。但同学们除了感到好奇、惊讶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举动了。
这令我沮丧也引起我的思考:学生们对自己用电浪费现象熟视无睹,是否说明他们并没有把它与环境污染挂上勾?记得两年前学院所在地的新郑市麦收后燃烧秸杆引起的狼烟洞地、遮天蔽日的恶劣现象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种明显的空气污染行为很快就得到了制止。但对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窗明几净,灯火辉煌式的用电浪费造成的间接环境污染却年复一年地继续着。这既说明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缺失,也说明了旧的说教式教育方法的失灵。这种现实逼得我们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恰在我班学生(05级)迎来第六学期的2008年初春,我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灾害天气——涉及南方14个省份的冰雪灾害。它特别影响到交通及电网的的正常运营,使城乡居民外在黑暗及寒冷之中。我意识到英语精读课文的讲解如果不能为转变学生的思想服务,那这门课程就失去了它作为文科的人文价值;如果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人文思想不能与国家的现实结合,不能激发他们爱环境,爱地球的实际行动,那这门课就是象牙之塔、空中楼阁,这就是一门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学科。如果学生不能认识到所谓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其实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与东太平洋地区冷空气(拉尼娜)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不从身边做起,不从人人做起,这种百年不遇的反常气候就会年年遭遇。在灾害面前还有什么“份内”“份外”之分呢!作为英语教师,我有责任为保护地球尽一份力。文科自古以来就是研究“立人”“立国”“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学问的。[4] 大学里教书只是现象,育人才是根本。
我将我的所感,感思,所知与同学们分享,得到他们的支持,将第6册课本中包含环保内容的第三课调到第一周先上,并结合课文开展一次全校范围的学生课余用电调查。
3.全校范围的非教学用电调查
我们将两个班的120个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网上查阅用电浪费对环境的危害;第二组分成4个小组,4个时段(6:00-7:00 12:00-13:00 18:00-19:00   21:00-22:00)对11座教学楼在非教学时间做用电调查。第三组为访谈组,走访总务处,保洁人员及与教室里碰到的学生进行面谈,调查结果如下:
3.1 网上查阅浪费用电对环境的危害。
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学生们了解到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指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用“足迹”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每个人都在天空中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人的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石油、煤、天然气)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的燃油而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负的责任越大。那么学校用电就是第二碳足迹了。浪费的电越多,排放的温室气体越多。
温室气体指大气中自然存在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这些气体由于能吸收地表的红色辐射而成为地球的绝热层,同时又是地球生命的保障。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地球气温将下降33℃,绝大部分生命将不能存活。
影响气温变化的不是温室气体的存在,而是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当浓度增加时,地球表面的温度就随之上升,导致地球变暖,其结果是导致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导致干旱,热浪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升温后冰雪融化,使得1998年以来占总面积 的南极冰体消失。如果南北极冰盖崩解会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近6米,若南北极全部融化会使海平面上升70米,淹没沿海大部地区,美国纽约只剩下联合国大厦和几座摩天大楼,法国巴黎只能看到埃菲尔铁塔的塔尖,天津、青岛、上海、杭州、厦门、广州、香港、澳门和深圳等百余座城市会消失。
而冰川融化后暴露的陆地和水面就不能象冰一样反射太阳光从而吸收太阳热量,又进一步导致冰雪融化。由此连锁反应势必使地面升温和气候变暖。随着冰川的退缩,大部分以冰川融化为水源的地区严重缺水,一些国家如秘鲁、印度北部,我国就疆地区将面临缺水危机。
冰川融化使一些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现在北极熊已经不能冬眠,且因没有冰块驻足而难以觅食,体重下降;南极的企鹅和海豹也因气温上升改变了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我国祈连山冰川正以每年2-16米的速度退缩,融水量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10亿立方米,对那里的生态环境影响严重。如民勤县因发源于祈连山的石羊河年流量锐减,不得不打深水井,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坏,50万沙生植物枯死,500万亩草地退化,风沙日数明显增多。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上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引起的“狭管效应”使北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和沙地,绵延1000多公里的河西走廊地区及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强大的沙尘暴源头。
碳足迹概念的提出让人们认识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07年12月5日在印尼旅游胜地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场前竖立起一支巨大的红色温度计,提醒人们:别让气候“沸腾”起来。据科学家说巴厘岛正面临海水升温,海洋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的威胁,将成为“失落的乐园”。会议准许与会者不穿正装以不开或少开空调,这让人们明确地将用电与环保直接挂起钩来。
如果普通人还没想好保护环境该从哪里做起,那么一个民间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2007年3月31日首次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给地球带来了希望与转机。它呼吁大家每年3月31日晚20:30起熄灯1小时,展示公众对全球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支持。该活动先于澳大利亚悉尼展开,约有220万家庭和企业熄灯一小时,今年已有84个国家3000个城市和乡镇参与。这一瞬间北京地区用电负荷比正常负荷降低7万千瓦。这一活动警示我们当个人的能源消耗以微小的数字增加的时候,叠加起来的总数目就是“叹为观止”了。因此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成为了这个时代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保护环境的责任已经直接与人人的用电行为挂起钩来。
3.2 校园用电调查(包括11栋教学楼,4个非教学时间段)。
3.2.1 无学浪费用电教室(20人以上)占亮灯教室比例。
无浪费用电教室 亮灯教室数 无浪费用电教室比例
59(个次) 333(个次) 17.7%

3.2.2 有浪费用电教室人均灯管数。
有浪费用电教室灯管总数 有浪费教室总人数 有浪费教室人均灯管数
5136(管次) 846(人次) 6(个)

3.2.3 无人亮灯教室与亮灯教室比例。
无人亮灯教室 亮灯教室数 无人亮灯教室比例
49(个次) 333(个次) 14.7%

3.3 访谈反馈信息:
学生:与28位在亮灯的教室里随机碰到的学生,围绕四个题目,访谈结果如下:
A、是否有节电意识?答:在教室和在寝室里有,因为交电费;在教室也有,但没有习惯;学费很高,电不用白不用,浪费与己无关;
B、是否受过节电教育?答:在家里妈妈有过教育;小学里老师有过教育;平时广播电视里受过教育,教室墙上有标语;大学里没受过教育,有个别辅导员教育过;
C,教室里是否有人关灯?答:进教室时灯全开着,人少了不会想到关掉一些;不是自己开的,不记得关掉;
D、有何节电建议:答:班里设个管灯小组;通过班会等形式加强节电教育;晚上就寝时拉闸;学校监督教师带头关灯;设立节电日,节电周,节电月;楼房保洁员(共11名)
A、声称工作内容没有关灯任务,但教室打扫完关门时就关灯,也有时没关过;
B、教室里有人无物时不关灯,有物无人时不关灯,灯全开着;
C、学生节电意识不强,从有人进教室到人走空灯都亮着,走时有人关灯;
D、学校电力浪费严重; 总务处
A、学校对用电没有计划,没有控制,灯管总数无统计;
B、教学楼内灯管大都是40瓦的,极少数是20瓦的,每度电0.65元
C、教务处负责教室管理,保卫科负责关灯,总务处不掌握教学楼内的用电情况;
D、2007年7月——2008年2月学校用电量及电费金额如下表:
07.7-08.2 用电总量(度) 总电费金额(元) 月平均电费(元)
共8个月 5621051.9元 3429158.0元 428,644.75元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