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从一个案例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从一个案例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作者:李雅新[来源:知源论文网]| 打印 | 关闭 ]

(注)这里面包括三个月寒署假学生不在校
4.学生非教学用电调查活动产生的极积效果
4.1 认识到冰雪灾害是地球环境恶化的症候。
通过自己的调查活动,学生们认识到个人不经意间的用电浪费都会增加碳排放,在空气中留下碳足迹,其叠加的效果就是引起大气变暖,引发一系列气候异常活动。发生在南方的冰雪灾害已经给我们发出了警报。生态危机其实是人的危机,是人类价值观的危机,人类成为自己不道德的环境行为的最终受害者。
4.2 提高了环境意识。
改变了浪费用电行为。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了调查感想后,根据我给出的13个英文题目,每人任选一个写出一篇英文作文,并择优以小字报的形式于世界地球日(四月二十二日)前三天抬到教室外,以期引起全校共鸣。可惜因为正赶上大风,加之学校开运动会,两天之内学生都在操场上,小字报只好提前抬回教室,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采用调查方式目睹大学生自己浪费用电的严重性,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英语精读课上对环保课文的理解加深了,既学会了语言的表达,也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豁然之间将个人的一举一动融入了整个地球未来的命运。从那以后,两个班学生下课后最后离开教室的人都相互关照关灯,终于再也不用老师提醒了。
5.关于环境道德建设的思考
5.1 环境道德建设的关键在教育。
工业革命早期,资源对人类来说,还不是那样稀缺,当时的道德并未危害到自然的规范,因此并未将破坏环境提高到道德的高度。自二次大战后,世界人口遽增,工业步伐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对物质需求的无限制的膨胀导致资源严重破坏。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极端行为终于危及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于是生态问题上升为道德的问题。
传统的道德教育教化人们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纯粹的人际道德教育。而环境道德教育尊重自然,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相适应,相协调,人类与自然界中所有生物享有同等权利。破坏资源等于人类自断生路,当代人必须为后代人留下自然财富。环境道德意识反映的是一种超越个人主义,超越陕隘民族主义,甚至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所以环境道德教育是改变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过程,是改造世界观,塑造生态人格,培养环境意识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3]
只要在传统道德标准下看似合理不犯法的“我交了那么高的学费,电不用白不用”这样的思想普遍存在着,就证明了环境道德教育的缺失.在一个大学里,只要灯火通明,室内人员寥寥无几,室外过往行人漠然置之之风盛行,就说明了环境道德水平的低下,说明作为道德教育主战场的大学对环境道德教育的应对是滞后的,需要迎头赶上。
5.2 环境道德完善要有制度做保障。
个体的道德自觉总是自律和他律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尽管自律能独善其身,但从道德社会化的角度看,他律对社会道德秩序的共同遵守更为重要。“破窗理论”,原则告诉我们,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的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玻璃,久而久之某些破窗户就会给人一种无序放任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而“火炉原则”则强化管理的公平、公正气氛,碰着就会烫,绝不讲人情,说烫就烫,立即对现,谁碰烫谁,适应于任何人。[5]
制度好可以使浪费行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品德高尚的人孤立,甚至走向反面。没有制度,社会对于严重缺德或无德而引发的无序行为不能给予及时有力的制裁,那么恶行就会因为缺乏约束而肆意横行而导致社会对环境道德的漠视,以致道德失范,道德风气会不断恶化,环境道德教育的良好成果不能巩固而流于表面化。
我国为环境教育早已制定了一系列法规:199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环保局,原国家教委联合颁布了《全国环境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纲要认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2001年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2001年11月18日,共青团中央,全国保护母亲行动领导小组在京举行全国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座谈会以探讨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应当说,基层完善环境道德教育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那么就一个大学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为使道德教育正常化,制度化,教学管理部门是否已将环境道德教育列入德育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是否将环境计划列入工作日程?各级学务部门及党团系统是否将环境道德列入新生入学的教育内容?是否将学生节约能源、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程度与实践活动列入操行评语的范围?后勤部门是否已将水、电等公共设施的管理关系理顺,做到事事有人抓,项项有人管,从而各方面共同努力建设一个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的绿色校园?
5.3 专业课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探索。
江西师范大学祝黄河,王员在谈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总结出“四个统一”,[6]我感到这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专业课,其中包括英语精读课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探索,我在学习他们的经验时是这样做的:
5.3.1 处理好“进教材与出教材”的关系。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依托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这叫进教材,但现有专业课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即为转变学生思想服务。是这种共性决定了任何科目的教师都应保持高度的敏锐,抓住教材内容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契机,跳出教材又不以教材为教条,弥补教材固有的稳定性,普遍性和反映时势的滞后性,关注热点,抓住兴奋点进行了一些专题性的拓展,解析学生思想。如替换教科书中滞后内容,让学生参与查阅某些专题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综合实践、进行小试验,小制作,重视学科的渗透为己所用,
5.3.2 处理“进课堂”与“出课堂”的关系。
“进课堂”是指环境道德教育要堂而皇之进入课堂,结合教学内容宣传环境保护法规及各种环境知识,但又不局限于课堂,走出教室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参予环保实践,通过活动自我教育从而提升环境道德情操,形成环境道德的自律,养成环保的习惯。
5.3.3 处理好“进网络”与“出网络”的关系。
“进网络”是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利用网上丰富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资源在轻松愉快的意境中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欣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产生的和谐之美,借鉴各地人们的环保经验,加入世界行列保护母亲地球。但使用网络还只是被动地学习别人,更要采取主动行动,走出网络,迈出自己环保的步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创造自己的环保经验。
5.3.4 处理好“进考场”与“出考场”的关系。
“进考场”是指课本内容的学习要通过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字、词、句、篇的掌握及运用,但又要辅以开卷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环保道德加以评估,以口头演讲、小组讨论、书写作文、办小字报等形式与同班同学,班外同学交流汇报他们参与环保活动成果,这是对教学效果的动态评估。这种开卷形式更容易产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于哪怕是一个闪亮的观点,一个切实有效的建议都可以加以鼓励,从而对以此形成的环境道德意识加以巩固。学生评价由封闭走向开放,内容由片面走向全面、从仅关注学业成绩到关注思想品德和个性,注重在真实情景中评价学生的表现,促成全面成长的新一代。
总之,通过用电调查这个案例,我班师生都认识到节约用电在个人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家庭,学校和任何一个集体,就是减少支出,等于增加一笔收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则是它的公民道德水平的提升;而对于母亲地球就是一份保护和关爱。
参考文献
[1] 徐显明:“关于大学教育中德性问题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8/5.P12
[2] 叶澜:《国内外教育文摘》2007/12 P17
[3] 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建设》人民出版社,2004.5 P59
[4] 张曼菱:《北大才女》金域出版社2001.3 P42
[5] 胡新立:《青年教师》2007/7
[6] 祝黄河,王员:“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四个统一“《中国高等教育》2008/7 P42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