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关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理论思考

关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理论思考

[作者:杜安立[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对人力资源和新型人才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高等学校在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求变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方面应该且必须担当起责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3.从哲学的角度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与提升
  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无论是遗传素质、环境因素、学校教育等都不是决定性的,只有人个体自由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才是决定性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要实现确定的教育目标,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我国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人,就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掌握人类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上来,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不是先验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确立并发展的。人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才使自己“处在”一定的主客体关系之中,他作为这种关系的建立者和推进者,才是其中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他们在实践与学习过程中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三、高等教育必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社会发展已经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提出了一定的标准。因此,高校就必须拿出相应的对策,来实现这一标准。高校应该从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制度、课程内容、资源配置、师资队伍素质结构发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隋延力.创新人才的识别与培养[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4).
  [2]黄宝强.创新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徐春玉,李绍敏.以创造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2003.
  [4]房国忠,王晓钧.基于人格特质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分析[J].东北师范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