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论文摘要:近年来,“宗教热”蔓延到大学校园,不少大学生表现出对宗教的兴趣,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宗教的本质和作用认识不清,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这些都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的高校提出了挑战,要求教育者在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明确对大学生进行宗教观教育的原则,改善教育方法。
论文关键词:宗教观;信仰教育;基本原则;基本方法
宗教作为在世界范围内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有着极其古老的历史。20世纪以来,宗教并没有随着政治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走向没落,反而出现升温,宗教问题愈趋复杂,宗教矛盾明显增多,宗教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在大学校园里,宗教信众日益增加,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国家的宗教信仰政策缺乏了解,对宗教的情感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一些学生被不法分子利用,组织和发展地下宗教组织,进行反对党和政府领导、抵制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活动,严重影响学生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高校作为国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第一线力量,必须改善进行宗教观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信仰。
一、加强大学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主观世界里颠倒了的思想反映,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宗教做出了一个科学的界定,指出了宗教的本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列宁曾经指出:“被剥削阶级由于没有力量跟剥削者进行斗争,必然会产生对死后幸福的憧憬,正如野蛮人由于没有力量同大自然搏斗而产生对上帝、魔鬼、奇迹的信仰一样。”各种宗教都利用彼岸世界的美好,安慰俗世生活中的痛苦和矛盾冲突。宗教形态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明显的特性是其超现实性,人的欲望在现实世界中并非全部能被满足,于是人们通过宗教典籍和宗教教义寻求思想上的解放,在一定程度上,对宗教的情感寄托缓解了人们对俗世生活的痛苦情绪。但对宗教的过分依赖会腐蚀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高校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科学全面对待“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论断,指导学生认识到宗教的信仰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实践,它虽然否定世俗世界,但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离开了世俗世界的生活实践,宗教也将失去依托的根基,宗教在一定条件下的确具有心理调适作用,但尊崇和信仰宗教会无形中禁锢人的思想,导致人消极应世的态度,在命运面前缺乏努力改变现状的勇气。
2.有利于大学生解决和处理宗教信仰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媒体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各种宗教活动的文化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大学生通过除家庭以外的媒介接触宗教文化的机会也日益增加。在各大网站和论坛都有许多涉及宗教活动的内容。高校大学生虽然自身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导致不能历史性和现实性地辩证分析宗教文化,容易走向极端和片面思考。部分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面对巨大的现实压力难以摆脱绝望的心境,从而通过宗教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还有部分学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贫富不均、性别歧视等现象表现出极强的反感情绪,转而从宗教信仰中寻求自我价值认同。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有利于指导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类的科学文明成果作为信仰的基础,引导学生在多元信仰中选择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的共产主义信仰和追求,努力提高自身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理性对待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不安情绪和对现实的绝望感以达到精神平衡。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我超越的实现,也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队伍建设。
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1.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
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这从法律上明确了我国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在其他国家,这条原则同样适用,例如《日本教育基本法》第九条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开团体开办的学校,不许为特定的宗教搞宗教教育和其他宗教活动。”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和保护公民信仰自由的权利,坚决反对和纠正任何歧视信教或不信教群众的行为。二是无论哪一种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允许干预国家教育职能,在教育机构内传播宗教教义和神学思想,进行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活动。学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行科教兴国政策的阵地,宗教教徒在校内传播宗教意识、从事宗教活动会影响和干扰周围的学生,也会扰乱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破坏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国家允许自由信仰宗教,但不是对宗教活动的放任自流,国家明文禁止在校园范围内举行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因此,学校的教学活动不得出现任何正面宣传宗教的内容,教师言行要坚决与宗教行为划清界限,积极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待宗教,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思想渗透,阻碍学校科学文化教育的实施,也不能忽视政策,对正常宗教活动进行过多的干涉和限制。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校,课堂教育是实施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所有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现今我国高校传统的办学方式和方法还停留在正面、单向灌输为主,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未与时俱进,因此,高校针对宗教观教育的学科建设、课程安排、教材设计和教师队伍都要全面加强和改进,避免出现教师缺乏对宗教文化了解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抵触情绪的发生。学校也可适时安排一些主题讲座和学生一起探讨宗教文化、介绍国家的宗教政策,拨开宗教的神秘面纱、教导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巩固作用,它必须与家庭教育方向相同、影响一致才能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被学生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欧文曾说:“人的性格,即智力、德行和体质决定于人的成长过程、居住地点和生活环境。”欧文的“环境决定论”犯了旧唯物主义的错误,将人完全视为环境的产物,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这一学说强调人的发展的社会制约性。除去社会这个大环境,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在校园之外主要就是家庭,家庭是人类最早的社会化场所,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之一是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明确、自觉地培养方向和系统严格的教育要求,但影响同样深远,它寓于日常生活之中,教育意图、内容、方法均蕴含于具体的生活事例之中。当子女对宗教问题产生模糊、片面的认识时,家长应该采用讨论的方式沟通思想,对于在宗教问题上产生极端主义的子女要用亲情感化,在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双向交流,避免专制管教。对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学校要予以特别关注,利用宣传册、学校报刊专栏向家长传递信息,使家长了解到学生作为子女有选择是否追随家庭宗教信仰的自由,防止一些家长利用家庭权威逼迫子女信仰宗教,只有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巩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成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避免不良的家庭教育削弱甚至抵消学校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