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探析
四、公民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实施的必要性
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发生9.0级大地震,在地震发生之后民众开始迅速避难,但是在避难的时候没有发生拥堵或踩踏的现象,整个避震过程井然有序;日本东京也有震感,于是群众迅速到街道上避难,地震结束后群众离开,竟没有在地上留下任何垃圾。由此可见日本公民素质的水平,这和二战以来日本的公民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纵观我国大学目前的教育状况,虽然我们在科学文化教育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学持续扩招,据统计,“到2020年,大学入学率将达到40%”,[10]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可与此同时,各种大学生诚信问题,青少年犯罪低龄化问题,富二代学生开名车在马路上飙车并肇事逃逸的丑闻等,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上。社会上身家上万的富翁,宁愿自家修豪宅喂狗,也不会想着拿出小部分的资金来做公益事业。与上述日本的公民教育成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于历史的影响,中国国民对日本总有着一种心理上的竞争态势,但是我们要竞争的领域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科技和经济,更重要的是深层次的文化和公民素质。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李慎之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而公民教育差距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对人文教育的忽视。
在正式发言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永远都将领导摆在最前面,领导只是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头衔,并没有涉及到对作为领导的这个“人”的尊重。我们会说“国家、集体、个人的荣誉”,却不会想到“个人、集体、国家的荣誉”。我们提“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不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又如2010年上海大火之后各个高校和机关等都开始加强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湖南某高校在学生宿舍门口的一块公示板写着:“上海大火,损失惨重,××学子谨记教训”。“损失”?这背后到底关心的是财产的损失,还是人的性命呢?说到底,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人”的落寞和对人性的轻视。
“人是万物的尺度”,正是因为对人的尊敬和思考,才会有思辨自然哲学,才有对自由的追求,对良好政治制度的向往。因为对人性的推崇,才会有后来的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产生先进的科学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最近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中,福岛的核电站发生了爆炸并且产生了核泄漏,50名电站职工自觉选择坚守岗位,决定牺牲自己的性命而来保全全国,甚至全人类的性命。这能仅仅地归因为对具有政治可塑性的人进行公民教育的成果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对具有良知和道德本能的人进行公民教育的成果。我国也在实施公民教育,但在学校落实公民教育课的时候,无意间已经将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课之间画上了等号,教学方法多是课堂讲授和人文知识灌输,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归根结底,公民是作为社会一员的“人”,若没有基于对人性的尊重,没有以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为导向的人文教育的熏陶,而仅仅把人视为可塑造的、能动的政治动物的话,个人天性中对人的关怀的本能难以被激发出来,社会责任意识不会觉醒,民主的精神难以弘扬,爱国之情也难以扎根于内心深处。因此就现实来说,实施公民教育时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很有必要。
五、公民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实施的可行性
我们都知道,中国经历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在中国独特的文化里面没有“公民”的说法,只有臣民和子民,更谈不上公民教育,因此公民在汉语里是一个正宗的舶来品。当今世界公民教育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的国家,如美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他们的公民教育成果值得我们吸收借鉴。当然,作为公民意识本来就先天不足的国家,我国开展的公民教育必须根植于自己的文化,与当代国情相结合。更何况,公民教育的前提是一定政治体制之下的教育活动,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教育即使再先进,也总归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教育。不管怎样,把中国的公民教育理解为西方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下进行与西方的体制相匹配的公民教育肯定行不通。
但是人文教育则不同,它并不是西方文化特有的名词,它在中国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春秋时代的教育家孔子从人性本善的立脚点出发,在教育上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德政。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让各种学术思想相互碰撞,极大地繁荣了思想文化,齐国稷下学宫的建立更是为广大学术团体的学术自由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西汉汉武帝在选举官吏时更是注重道德方面的造诣,首创“举孝廉”的选官办法。《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3]注重的是个人的修养和为天下立命的追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沉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即使经历了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科学主义的残酷挤压,但是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存力。这说明了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顽强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必要性。因此,以人文教育为向导来进行公民教育,不仅切实可行,能够使公民教育更好地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更能够探索出属于中国特定政治制度和文化内涵的公民教育。
六、结语
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具有内涵上的交叉和融合,以人文教育为导向来实施公民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根据,并且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当然,以上还只是在理论上对公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进行探讨,至于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上,怎样才能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还需在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提出更好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