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浅谈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

浅谈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头脑打开的个体。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再现作品,而是激发儿童感悟音乐的意识,引导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让儿童在获得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有活跃简单的想法,有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出最初的音乐思维,使思维更有序、更精准。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新体系改革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路,“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儿童”应该成为所有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目标,每一名幼儿音乐教育者都要为之努力。
  注释: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科达伊周 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 (6).
  ③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0.
  ⑤Ildikó Herboly Kocsár.Music Should Belong to Everyone—120 Quotations from his writings and speeches.The International Kodaly Society,2002:53.
  ⑥坎贝尔,王成全.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08.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