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浅谈从孔子交往伦理思想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建设

浅谈从孔子交往伦理思想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建设

[作者:陈雪英 张泽一[来源:本站整理]| 打印 | 关闭 ]

2.交往原则:推己及人

    天地间“我”不能独存,那么,“我”面向身外的世界应该有一种怎样的表达呢?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大声疾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都是兄弟,我们都有共同的类本质。孔子认为,个体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用自己的仁心去推度别人的心,通过将心比心的体验去爱人,从己心出发去处理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推己及人应满足以下三个要求:

    (1)爱人应当是出于真心实意,做到“信”即诚信。孔子认为,爱人应当是出于真心实意,虚伪便是不仁,“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述而》),假仁假意会受到人们的憎恶。他主张从“亲亲”出发,在人际关系中克制自己的自私自利之心,表现出爱人的行为,力争做到“泛爱众”的博爱,以实现人与人双向互动的交往和谐。“信”在《论语》中出现了三十八次。“信”主要是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要做到诚实无欺、讲究信用。孔子曾向学生宣称自己的人生理想便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孔子的学生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孔子的学生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对于诚信的重视。的确,信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家庭成员的和谐关系,全靠信来建立;朋友之间的友好往来,全靠信来维持;社会发展的正义事业,全靠信来促进。孔子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者不欺,贵在不自欺,亦不欺人。

    (2)以忠恕之道待人。孔子的弟子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恕之道有两层含义: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句在《论语·颜渊》和《论语·卫灵公》中两次出现,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就需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既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着想,因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起码原则,也是做人的底线。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意思是说自己想要成功,也要支持别人成功,自己想要发展,也要帮助别人发展。这就需要具有宽广无私的胸怀、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

    在这两个命题中,包含着两个对立的概念,即“所欲”与“所恶”,从人的个人主体出发而体验到人的全部心灵活动和行为所追求的,不外乎就是这两个东西,也是整个人类主体所能共同感悟到的。“己所不欲”是“所恶”,其反面是“所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此这两个命题明确的是“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己欲”与“他欲”的关系,以及“己所不欲”与“他所不欲”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存在矛盾的一面,也存在可以调和的一面。只看到矛盾,让矛盾激化,自己与他人都会受害;如果发挥自己与他人关系中可以调和的一面,则自己与他人都会受益。在孔子看来,实施仁的推及要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尊重别人的人格。孔子这种从人的内在心灵的需求中所揭示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了孔子对人与人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刻性,也是孔子交往伦理思想具有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3)改过迁善。孔子认为社会上完美无缺的人是罕见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同时也有缺点或错误,因此,在交往过程中应该学人之长,克己之短。《论语·述而》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在和别人一起唱歌时,如果发现谁唱得好,一定要让其重唱,然后自己随着唱,他善拜他人为己师,特别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他的学生也能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完美无缺,犯点过失和错误是难免的,但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过失,文过饰非是小人行径,有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知错就改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因此,孔子很欣赏颜回的“不贰过”(《论语·雍也》)精神,即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推己及人”是一切社会公德的基础。要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必须遵守社会公德。文明愈发展,社会公德就愈重要。而社会公德要得到遵守,最基本的就是要有“推己及人”的思想,要学会换位思考。“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人们有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好恶,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如果违背了这一交往伦理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把他人当成工具,降低为物,视他人为牺牲品。而这种行为如果不被社会的伦理规范所否定,那么,在此道德环境下的己方最终也会被他人当做物和手段,从而丧失了应有的交往的主体间性,使正常的交往关系遭到破坏。

    3.交往的最高境界:“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人类世界是生活世界,是人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经验着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可以以计量、实证的方法进行对象化研究的世界。作为人这个族类中的每一个个体总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人格和个性特征,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是完整的,现实的、具体的,是不可重复和不可替代的。同时,人又是群居的动物,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间就必然要发生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关系是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孔子十分重视人际交往的求同存异,倡导人际关系的和谐,于是将“和”作为人与人交往的最高境界,明确提出:“和为贵”(《论语·学而》)。

    “同”就是与别人完全相同,是无原则的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特殊见解、特别性格,没有独立性。“和”是不同的意见,经过协调,达成一致。这种一致是采纳了各种意见中的合理成分,是比较全面合理的。实际上,每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可能与别人的意见完全相同,因此,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就是说,在交往中君子坚持有原则的和睦相处,反对无原则的苟同,小人则正好相反。由此,孔子认为在交往中只有“和”可以使人际关系达到和谐状态,而“同”是要不得的。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