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浅析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

浅析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贺筱华 唐骄萍 [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与导师的意愿,特别是当学生的意愿与导师的意见发生矛盾时,学院要认真考察学生情况,给出综合评级和协调方案。实行分类培养制度的变更机制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的培养宗旨。
  (二)分类培养基础课程体系的一致性
  在研究生第三学期开始前要确定学术型或应用型培养类别,在此之前,同一专业的所有研究生都要进行相同的学位课和必修课学习,也就是说在第三学期分类培养时,两类学生都已修完相同的基础课程,具备了相同的基础知识。分类后,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在开题报告前,还有一次变更培养类别机会。由于在分类前,同一专业类别的研究生的培养基础课程体系一致,因此变更培养类别后进入另一类别体系学习,并不十分困难,对学生影响也不是很大。基础课程体系的一致性是分类培养变更机制的重要前提。
  (三)毕业条件的严格性
  在分类培养中,由于基础课程体系的一致性,对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区别就显得特别重要。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模式的区别,更多地是外在的导向区别,而毕业条件对于两类研究生的严格要求区别,则有利于研究生自觉地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学习。例如学术型研究生必须在重要核心期刊或CSSCI收录期刊及以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应用型研究生则需要一定的实践量和应用技能的水平证明,才能达到毕业条件。毕业条件的严格规定是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差异性培养规格的重要体现。
  四、分类培养改革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导师制度面临挑战
  首先分类培养改革中对学术型和应用型导师的区别没有明确标准,很多导师既在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又在指导应用型研究生。虽然这有助于导师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双重提升,但也可能会造成个别导师图省事,“一刀切”指导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其次导师考核制度有待完善。长期以来,学术型导师在导师队伍中占据多数,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导师遴选、职称评定还是年度考核,都过于强调教师的科研成果,没有重视制定出相应的应用型教师考核标准。这就容易导致应用型导师在忙于指导研究生应用实践技能提高的同时,还要面对学术型导师的考核标准,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不仅牵扯了大量精力,还不得已要给应用型研究生分配较多的科研任务,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
  (二)分类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有待重视
  分类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