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的思考与探索
三、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的构建
归属感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位教师对学校有归属感,必然先对学校有基本的了解,在工作过程中对学校的管理、人文环境、校园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认知,在此基础上,如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预期,在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会对学校产生深层次的认同感。反之,则会对学校无法认同,归属感也就无从建立。
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的建立难于公办高校,首先在于缺乏外部环境。虽然国家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教育给予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但在现实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民办高校缺乏国家财政支持,办学条件不如公办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福利、社会保障不如公办高校教师等等。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的建立更多的是要靠改善民办高校内部环境。
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人的“层次需要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这五种需要从下至上,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向上一层次的需要发展。满足人们高层次的需要,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但并不是说高层次需要发展后,低层次需要就消失了。同一时期,人往往存在着多种需要,而人的行为也受多种需要支配。
因此,民办高校在构建教师归属感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的现实需要,尽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1.发挥体制优势,体现人文关怀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但从管理体制上来看,民办高校有自身的优势。虽然民办高校存在着家族式管理或企业家管理的现象,管理者对教育规律不甚了解,甚至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管理学校。然而,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更加贴近市场,体制更灵活。教育是公益事业,民办高校也是传播知识的殿堂,知识没有公私之分。民办高校也应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这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尊重教师。应该推行柔性管理方式,建立包容、开放的人文环境,通过对教师知识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对人的管理,使教师在各自岗位上可以充分发挥所长。由于工作量较大,还应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
作为民办高校,应该提倡科学精神,尊重教育发展规律。避免“老板”说了算的现象,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支持教师的科研,尽力提供科研条件。特别是青年教师,发展潜力大,对事业的追求更加强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使教师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的目标结合,学校成为教师的发展平台,教师成为学校的发展源泉。
2.实现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
薪酬可以说是对教职工工作的肯定,是民办高校对教师的奉献,包括他们知识、能力的回报。薪酬能否反映教师工作的差异,能否以“公平分配”为立足点,体现多劳多得、能者多得的原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在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环境下,如果薪酬太低,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质量。如果说一所民办高校要以丰厚的薪酬待遇来吸引人才,那么合理公平的评价考核体制则是保持教师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绝对公平,但管理者应该通过合理、规范的制度来保证“程序公平”。一个透明、公正的制度环境能给人愉悦的心理感受;一个科学的评价考核体制可以使教师的工作向学校的办学方向看齐,实现个人需求的同时也达到学校的办学目标。
物质是满足人们生理需要所必需的,但精神的满足可以让人产生更大的动力。对教师的激励,除了物质之外,还要注重精神激励,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更高层次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认同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精神追求应该高于物质追求,但脱离物质现实单纯地强调精神,也是不可能的。对教师的激励应该是物质跟精神有机结合。
3.发挥党组织、工会组织的作用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管理体制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这并不表示在民办高校党组织与董事会之间存在权责矛盾。民办高校同样需要接受中国政府的管理和监督,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办学。《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因此,民办高校党组织与董事会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现在部分民办高校的党组织工作重点仅仅放在学生管理方面,这是有失偏颇的。民办高校党组织应该在师德建设、校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民办高校中成立工会,作为教职工的群众性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加强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教职工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党组织及工会可以开展各种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减轻教师的压力;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并以此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育人质量;在教职工当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营造和谐、向上、尊师、重教的校园风气。
四、小结
教师归属感缺失是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既与民办高校内部体制有关,也离不开外部整体环境的影响。民办教育为我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应在政策法律上给予更多的扶持;全社会应该转变观念,摒弃对民办高校的偏见,对民办高校教师和学生给予公平的待遇。民办高校自身也应该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树立“以教师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民办高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