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舆情研究奠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三、加强舆情研究奠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是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礼记》曰:“师也者,教之以事喻诸德也。”育人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宗旨。高校是一个从事教学及科研的场所,高校中有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和管理者群体,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在这个社会空间内,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管理者群体都是舆情主体,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接受新思想快,创新意识强,有强烈的独立和自我意识,但心理发育不成熟,对社会问题缺乏理智、客观的分析,容易产生偏激情绪,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和引导,极易产生不理智行为,引发群体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理念的灌输,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主体需求,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二是就事论事,出了问题才会动用各种预案,缺乏防患于未然机制的建立与分析,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大学生舆情是广大学生主观意志的产物,当大学生无法获取与中介性事物的充分、权威信息时,大学生舆情可能就由一个议论开始,沿着若干级差扩散。因此,高校在进行舆情干预时,除做到快速及时、科学精准、务实有效外,还要在有关干预的决策及其实施过程中,注意对事关大学生切身利益有关重大事项的知情权的切实维护。只有对舆情事项真实情况的了解越充分,学生对学校的相关干预举措才能越理解,才能更利于全校上下形成一致的舆情。舆情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虽然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就形成社会认同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行为而言,前者为了解社会成员思想状况进而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也为将舆情研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供了可行性。将舆情研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畴,就是要及时了解研究大学生群体舆情的特点及形成与表达方式,抓住苗头,防患于未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结合起来,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意识形态要求和倾向性“思潮”,从整体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根据微观对象的情绪、言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立体化格局。
结语
加强舆情研究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就是要探寻大学生群体舆情发生及表达方式,建立大学生群体舆情汇集及分析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究走向科学化。掌握大学生舆情,加强大学生舆情管理,有助于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预见性;合理利用、科学处理大学生舆情信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其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督查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