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的局限性分析

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的局限性分析

[作者:郭立[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4.新形势下部分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是一路考试踏进大学校门的,书本知识丰富,社会知识匮乏。一些大学生就业思想不端正,不想从事条件艰苦的工作,不想去基层,不想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不想去需要有奉献精神的部门。由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不纯,所以,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准备不充分、创意不新颖、团队合作意识差,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达不到实践活动的预期效果。
  5.新形势下部分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影响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大多数大学生思想端正、信仰坚定、人格健全,毕业后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学报效国家,可是也有一部分毕业生享乐思想严重,就业选择不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目的,而是以物质享受为先决条件,实践活动不脚踏实地,讲究虚荣,只做表面文章,到基层、一线和农场去调研或实践时,怕吃苦,故而得到的信息也就不可能全面、客观,与那些沉下心来、不怕吃苦受累的学生比起来,个人收获相差很大,老百姓受益也少,科技传播效果不佳。
  四、增强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提高的对策
  1.改革实践的内容和参与形式,为提高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注入活力
  社会实践是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实践的内容和参与形式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不断为提高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注入活力。
  按照团中央的意见,各地每年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充分看清新形势、发现新情况、找出新问题,并提出改革的方案,随时调整当年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工作重心,内容上要涵盖校园学习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如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科技创新、课题研究、科研攻关、科技推广、政策宣传、社会调查和考察、军政训练、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基层挂职锻炼、科技支农、支教扫盲、企业帮扶、法律普及、信息咨询、环境保护、社区援助、勤工助学、文化宣传、文艺演出、公益活动,还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
  组织形式上则可以灵活掌握,多数学校采取项目申报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实践策划,自己到校外联系,参加学校的社会实践项目申报,取得学校的支持后,个人参加或自行组成团队参加;各院(系)有计划、有组织地联系专项实践项目,院(系)团委负责向学校申报项目,获得批准后负责挑选队员,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均可报名参加;地方政府或厂矿企业有时也会来学校联系,要求组成专项的实践团队,企业甚至可以自己挑选参加的队员,这些活动组织和参与形式的灵活性,更能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
  2.创新实践的方式方法,促进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的提升
  列宁说过:“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科技人才具备更高的综合水平。所以,要想促进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认真设计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环节,根据新形势、新需求,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迎接新挑战。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实践和考查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性实践。学生在科技、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自己设计了很多简便易操作的方法,如发放书面宣传资料、口头宣传、开讲座、设讲坛、当面咨询、技术培训服务、手把手实际操作传授技术等。在基层乡镇挂职锻炼、社会调研和考察、乡村文化大院等项目中,学生的组织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洞察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学习社会知识的接受能力都会得到充分检验和提高。
  3.完善实践的评价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传播能力
  要想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必须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评价机制。由于社会实践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活动,对于实践的时间、主题、形式、活动策划、组织安排,以及实践的效果、收获,有时学校很难全部掌握,也就很难对每一个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但是根据这些年实际工作的经验,各个学校都建立了评价机构,制定了一套基本的评价机制,并逐步加以完善、健全,使其能充分体现出实践活动的目的、特点。只有逐步完善社会实践的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实践的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1]翟杰全.科技传播学的三大源头[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2]翟杰全.科技传播事业建设与发展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2).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朱雄才,陈丽能.高职学生毕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5).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