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毛特概论”教学改革思考
论文摘要:无论是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还是从中国职业教育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来看,现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都要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框架,都要探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新模式,通过大胆的教学改革,通过多种模式的教学创新,不拘一格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毛特概论;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一、高职对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与思政课改革的方向
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上课念讲义,学生上课记笔记;学生下课对笔记,期末考试背笔记”。在思政课考试前,往往是在考试前老师划重点范围,然后由学生去背书,考试结束后学生大多忘了所学的内容,将所学的思政课知识几乎全部还给了老师。这样的教学和考试,其实只是一种应付差事,而学生从中收获的除了可观的分数,也许就是几个半懂不懂的概念。这其实是思政课教育的无奈。而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角度来说,这种传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随机应变能力,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实际上,这种传统的考核方法,具有非常明显的缺憾和不足之处,因为一张卷子,既不可能完全覆盖所学课程的全部重要知识点,也不可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只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应试水平和记忆水平而已。
无论是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还是从中国职业教育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来看,现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都要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框架,都要探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新模式。
有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高校思政课,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政课应该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通过大胆的教学改革,通过多种模式的教学创新,不拘一格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关于高职院校“毛特概论”教学实践的几点总结
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推出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特概论”)课程是本专科院校学分最多的理论课。本课程承担着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教育的重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基本精髓、基本原理的内容;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真正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思想素质、理论修养、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为三年的职业技能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如何上好这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不仅需要从教材教法上下功夫,而且也需要从考试方法上想出路。本文将结合我们在“毛特概论”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特别是在本课程考试改革中的一些做法来探讨一下“毛特概论”教学改革的规律性。
1.改编教材,创新教法
由于本课程所用教材为国家统编教材,是“全国一本通”,所以该教材的覆盖面包括所有的高校。然而普通本专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规格上是有差异的,这种不顾实际的一味要求大一统的做法本身就不是实事求是的,也是与本课程的精神背道而驰的。为此,应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全国一本通的教材做适当的改编,在不违反中央精神的前提下,本着职业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做必要的精简,比如我们在讲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时,可以不完全按照教材体系依次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而是只讲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这一章的第二三四五节内容实际上在后面的内容中都涉及到了,这里简单提一下就可以,在高职学院理论课和专业课争课时的大背景下,这样做是比较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的。
也正是出于高职学院学生将来要以提高就业率为主要评价依据的考虑,我们在“毛特概论”的教学中不仅进行教材的改编,而且也探索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我们精心挑选能够引起学生广泛兴趣的内容,制作出较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图文并茂、声情兼备的教学课件,精彩迭起、高潮不断的讲解,配以学生的精彩发言,教师自己的经典点评,确实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一章时,教师先通过课件中的图片(胡锦涛会见连战的画面)引入祖国统一的话题,然后问学生两个问题:祖国为什么要统一?祖国怎样才能完全统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学生们围绕这两个话题展开积极的发言,教师不失时机地总结,给予点评和鼓励,学生们兴致很高,教师发现学生们思维很活跃,敢想敢为,对教师的启发也很大,教学相长。
2.寻找兴奋点,找到突破点
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并不总是很高的,即使是看一部很好的政论片,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教师认为还不错的片子,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来,所以一节课中要让学生始终目不转睛地听教师讲课,似乎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难事,也许只有那些百家讲坛的大师可以做到。然而毕竟现实生活中的大师太少,所以教师要吸引学生的眼球,除了要求有方永刚、于丹、易中天那样的口才,还应该有弗洛伊德的智慧,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不断从学生的兴奋点入手去寻找突破点,也许是较明智的选择。如何既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又不媚俗的确是一个两难抉择。我们过去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试图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发现学生其实还是能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的,比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常常被用来感动那些不曾被感动的人物们,在讲授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我们就曾用到200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方永刚来说明信念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学生们当看到亲爱的方教授带病为学生上课和辅导论文的情节时,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说自己好久没有看到这样感人的场面了。事实上,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兴奋点,然后从中找到突破点,就一定能够上好每一节课,一定能够收获学生的爱戴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