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信息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论文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影响 素质教育 信息技能 网络
论文摘 要: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高度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文章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面效应及负面影响分析,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信息化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系统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为灵魂,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明显特征就是: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全体性(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全面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发展性(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开放性(注重开发学生思维方式)。一切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1]。
(一)教育信息化构建素质教育的主体作用
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效的学习有赖于学生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和学校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识“再发现”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而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决定教学的内容、方法、速度,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成为消极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者,这与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求不相符。实现教育信息化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导演、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信息源变成了信息控制者,为学生创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环境;学生变成课堂的又一个主人,学生凭借现代化教育媒体的帮助,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种“双主”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下,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
(二)教育信息化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将变得更加现实
网络的发展将为自主的学习方式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学习资源,用于个性化学习。不仅教师能从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与信息世界“中间人”的角色,帮助学生吸收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而且学生也学得更加自如,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实现。这将促使学生成为其自身学习进步的创造者和评价者,变“由别人教育”为“个人自
我教育”,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掘和自我约束力的增强,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的个性化倾向,从而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2]。
(三)教育信息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了必需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的教育运用改变了师生交往的方式,网络教育为师生虚拟了一个平等和宽松的交往环境,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心理的开放程度来讲,这种间接的交往方式会更自由、更平等、更真实、更和谐,它使学生打消了“面对面”交往中的种种顾虑,能够轻松地、真实地与教师交流和沟通,师生能从交往中得到认知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只有在这种无形交往和对话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才能在主动交往中得到发展。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协作、互助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提供最重要的客观条件。通过网络,学生不必依赖于法定文化和法定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和基础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得以实现,如智能导师、音频点播、视频点播、课件点播等信息化系统,为“因材施教”、“按需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个性得以自由、健康发展。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造就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个性才能体现创造性。总之,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服务,为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大可能性。
二、教育信息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教育运用是一把双刃剑,教育信息化在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负面影响,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极大。
(一)网络教育与信息源垄断性的矛盾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影响
网络教育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同时又以信息源的垄断以及程序化等形式,在暗中萎缩和削弱潜在的批判空间,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产生负面影响。网络在传播信息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信息垃圾和信息欺诈。反动黑色信息,对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已造成很多消极负面影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危害[3]。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自觉性和道德责任感。在网络中,无论是操纵网络的组织者,还是低素质高手段的网民,都有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伪造以假乱真的信息来欺诈的情况。在大学校园中,威胁最大的则是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欺诈和文化欺诈,这会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网络的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在信息文明中,人则通过电子媒介的“玻璃罩”观察、学习世界的一切。网络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与现实社会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往范围更广的特点,一进入网络,就有机会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流,犹如身临其境。这种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自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网络中的自我角色或随意欺骗他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这种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学生面对的是缺乏直接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并且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不利于他们承担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严重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4]。这种疏离到一定程度必将导致人性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