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缓解对策
论文摘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分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高校教师在各个层次需要的满足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产生了心理压力。因此,提出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都应积极采取措施缓解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以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心理压力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很多高校都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但作为高校中另一大群体——教师的心理压力却被忽视了。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人事制度的变革,教学和科研压力过重,高校扩招导致教师工作量加大、学生问题多样化等原因,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在郭秀兰利用SCI-90表对湖北某高校教师所做的调查中,被调查者149人的各项得分的均分虽都在常模范围之内,但处于上限,说明教师的精神症状正向超出常模范围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任波等学者对天津市高校教师的调查发现21.1%的高校教师存在心理问题,12.3%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虽然这两项调查结果都只是某一区域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我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多项调查发现,目前在高校教师中抑郁、躯体化、焦虑、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较突出,有部分教师存在人际关系淡漠、职业倦怠的问题。我们试图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分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尝试提出缓解措施。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主要有五种,它们依次从低到高排列形成一定的层次,具体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对水、食物、休息、健康等的需要,具体到高校教师便是福利待遇,休息时间和身体健康的需要。安全需要:表现为个体要求安全、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具体到高校教师便是生活安定和职业稳定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表现为个体希望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是对友谊、爱情和隶属关系的需求。尊重的需要: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如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的获得等等。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只有当其他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时才能出现,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表现为人性的实现和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马斯洛还指出,个体只有在低级的成长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进入更高级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谈我国高校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1.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严重威胁教师的身体健康
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及本身的特点使得社会对高校教师有较高的期望,在他们看来,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在各个方面成为全社会的表率。这种高期望无形中给了高校教师很大的压力,迫使他们每天都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造成脑力上的高消耗和时间上的紧迫感。
现代技术渗入教育领域后,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涌现让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应接不暇。他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应付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许多教师感觉力不从心。另外,高校扩招,教师规模没有相应地增大,教师的工作变得更繁重,学生需求和学生问题的多样化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很多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都不能以8小时计算。
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完成本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开展科学研究。高校的教育对象是世界观已初步形成的大学生,他们对待事物的判断有自己独到的视角,要对他们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教师要付出多倍的努力。此外,因为学校对科研的重视,科研也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成果的多少直接跟奖金评定、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相关。而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工作。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损害了教师的身体健康,身体的不适导致焦虑、烦躁等各种消极的情绪随之而来。
2.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事制度的变革导致教师产生强烈的职业不安全感
近年来高等教育系统不断进行改革,人事制度方面破除了以往安稳的“职称、职务终身制”,改为聘任制,按需设岗、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教师职业不再是铁饭碗,随时面临下岗、失业的危险。网络使得学生不再满足于借助书本获得知识,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资源,网络面前人人平等,教师不再“问道在先”,丧失了知识权威,心理素质不够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变得不安,不自信。
中国是一个“官本位”思想比较浓厚的国家,高校中行政权力干预学术评价。在考核评优,职务职称晋升,进修培养等评比中因相关制度不健全,人为因素较多,任人唯亲。一些优秀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社会的信任,对组织机构和学术规范的信任,产生消极厌世的心理,影响合作能力,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给个体带来压力。
3.人际关系的淡漠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对个体来说,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带给他们温暖,帮助排解心理压力,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高校教师间和谐的人际交往还有利于教师交流、切磋教学经验,共同提高。高校教学以专业和课程为单位展开,教师的工作有较强的独立性,再加上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清高,很多教师缺少与人沟通的欲望,常表现为不愿与人交往。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使高校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加上平时交流不多,沟通不畅,同事之间变得相互猜疑、嫉妒、不信任。由于无法很好地将工作与生活分开,教师大都缺少与家人沟通的时间,无法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此同时,高校工作的特点使得他们生活的圈子较单一,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人际交往的不足让很多教师无法找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和心理慰藉。职业的优越感也迫使他们无法像其他人一样随意发泄情绪,压抑的情绪日积月累便形成了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