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试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从“工作本位”到“学生本位”的探索

试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从“工作本位”到“学生本位”的探索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三)加强与企业界合作
  中国许多学校的教育内容与工作场所要求的内容之间存在严重脱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STC理念认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关系不应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活动和项目,企业应积极地参与变革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企业与学校之间应建立更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协调整个企业的时间、内容和资源来为教育改革服务。
  (四)课程整合
  在STW运动中,课程的整合主要包括:整合学校本位与工作本位的学习、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STC理念继承了STW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继续坚持并实践课程整合。STC理念不将职业教育视为终结性教育,而是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为选择职业课程的学生提供了与其他课程系列学生同样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还是直接就业。学术类高校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趋向,返回职业高校接受其他领域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通过将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来实现面向所有学生的职业教育,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需要,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加强学术课程的学习,而普通院校和学术院校的学生可以完成一定职业课程学习,使所有学生在毕业时具备继续升学或直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四、构建“学生本位”STC职业教育
  (一)确立“学生本位”,强调职业生涯指导
  “学生本位”观点强调职业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自我特质的独立个体。STC理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途径,符合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趋势。职业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STC理念中相互协调,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个性发展、创新,关注培养个体特质,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STC理念将会主导现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职业教育中,经常用到的职业生涯指导方法有职业选择测试、面向职业定位的课程、职业生涯会谈、聘请职业顾问。另外,现阶段正在使用的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方法有是个人发展计划(PDP)的方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能促进学生职业化和社会化。因为职业是每个人都要从事的,在人的一生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学习职业技能,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指导在人的一生中起至关重要的角色。国外的职业生涯指导与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相对已比较成熟,各地区都建立了就业与训练委员会,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值得我国借鉴。
  (二)确立“服务意识”,强化中介机构桥梁作用
  走出“学校本位”的怪圈,职业学校的产品是提供教育服务。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就要努力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愿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STC理念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的工作任务,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和专业,帮助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学校与当地的企业和其它社会资源良好关系的建立可以由中介机构来实现。
  国内现有的职业中介机构服务不如国外那么发达,规模也不是很大,但发展空间是巨大的。职业中介机构可以与职业院校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将社会上大量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组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致力于在企业和教育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形成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中介机构既是资源整合平台又是沟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重要桥梁。我国的职业院校除了要和中介机构合作,应长期聘请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界人士担任学校顾问,帮助专业设计和更新课程,评估检查教学活动,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安排学生实习,录用毕业生。学校应经常向企业了解其岗位需求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作为评估学校教学效果的参考。相应的,学校应为企业培训技术人才,对企业已有员工和潜在雇员进行技术或学术上培训,形成双赢的良性互动,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供需关系。
  (三)进行“多元整合”课程开发
  从STC理念来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非常复杂,采用任何单一的主体课程模式,都不可能产生良好效果。STC理念采取“多元整合”的策略进行课程开发,要求做到综合化、模块化、阶段化、个性化。课程的综合化,不是将两门或多门学科课程内容简单的拼凑、合并,而应该是构建专业职业知识体系时创设一门“新课程”,是将相关相类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态度等内容的综合,进行专业群知识体系构架。模块化课程灵活性、机动性大,有利学生主动学习;可集各课程流派之长、利于多元整合;有利于各类各层次职教之间及同其他教育的沟通、衔接,避免重复学习。阶段式课程循序渐进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学生明确达到目标的过程和所需的条件。课程的个性化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要克服以往由于过于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而造成内容偏深、单科教学周期过长等毛病,顺应当代国际课程观趋向综合化的潮流,广泛吸取国内外各种课程模式之长处,采取“多元整合”的策略进行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陈禹.美国STC职业教育理念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2]董彦,陈麦池.STC视野下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新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3]张惠娟.美国STW策略述评[J].继续教育研究,2008,(01).
  [4]郑阳.STC理念下美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
  [5]孙学农.谈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J].教育与职业,2007,(20).
  [6]陈雪芬.浅析美国的STW运动[J].教育与职业,2002,(6).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