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试论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规划研究

试论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规划研究

[作者:齐明明[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2.办学层次呈现拔高化现象
  我国高校办学层次主要分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三个层次。其中,“985”、“211”工程院校因为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主要以研究生教育和高水平的本科生教育为主。但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为构建研究型大学人才陪养体系,我国985、”211”工程院校的研究生比例逐步提高,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质量、培养模式上都急需改革,以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全国重点大学稳步发展本科生教育,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一般本科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大力、积极及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高职高专院校以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要办学形式,兼顾成人教育、短期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高等学校定位,包括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三个层面。各级各类的高校应该依据自身的实力和特色科学合理地定位,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办学类型层层提升,学科类型向多科、综合型发展
  我国大学按办学类型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和教学研究性、教学型、专科院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呈正金字塔类型分布。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很多学校以提升办学类型为重要发展任务。主要表现为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以“985”工程高校和部分“211”工程高校为主。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变的以部分“211”工程高校为主。省属重点高校和部分一般本科院校以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和以多科型向综合型发展为目标。部分一般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以教学型为主,且从单科型向多科型转变。高职高专院校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职业性、应用型为主。办学类型是一个学校历史传统、教学和研究水平、办学实力等综合因素发展的结果,其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4.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求同存异”的特色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按类型可以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职业型等。“985”工程高校主要实施精英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高素质的杰出人才和领袖式人物;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实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上下两端的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全国、省属重点及一般本科院校中,很多学校只提到了指标化的招生人数,很难看出甚至没有提出其人才培养目标,仅有的一些学校的表述也多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等陈旧提法。
  我国高校并不缺乏精英人才的培养,这一职能主要由“985”、“211”工程院校承担。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人民群众对教育形式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近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的情况,这一状况的本源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的脱节和错位造成的,作为地方高等教育的承担者,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一味贪大求全、盲目上层次,要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多作文章,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以避免同一层次教育的过度发展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5.高校服务社会的意识还不够强
  我国高校由于原有隶属关系的不同,在共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形成了面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主体服务领域。从地区上划分,我国高校的服务面向可以分为世界性、全国性和省区性。
  在“985”、“211”工程高校中,除部分高校如暨南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由于地理位置和学校类型的特殊性,提出面向海外和面向世界的办学方针,其他高校呈现出明显的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面向特定行业及研究领域的定位。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高校,如兰州大学提出扎根西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长安大学、延边大学也均提出立足本区域,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在师范、财经、民族、工科、林业等特色鲜明的高校中,呈现出面向特定领域的优势发展路线。如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均提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理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提出要成为重点解决财经政法领域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知识创新基地。
  全国、省属重点及省部共建大学均立足于本省,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一般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提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温州大学提出立足温州、常熟理工学院立足苏南、塔里木大学立足南疆、成都大学立足成都等;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呈现出面向行业及地区的特点。
  区域发展需要地方性的院校,但我国的地方性高校尽管提出了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却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未能对本地区的环境作全面细致的分析,没能把握住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未能与当地形成良性、有效的互动,服务社会的意识还不够强,成都大学的发展规划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数量化指标:主要衡量因素

  在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本中,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都制定了“十一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从招生规模、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开放办学等多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提出了明确的数量指标要求。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学校的这些指标,一方面,这些指标很容易把握和考核,也很符合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因为有指标是很容易受到社会监督的,也会督促学校改变“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形式主义,进而迫使学校以发展规划为指导,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我们要把握住发展规划的本质和内涵,发展规划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目标的确定、落实和实现所进行的谋划、安排或展望,是动态和静态的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结合所作出的前导性的预测。特别是在社会急速变革的今天,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层出不穷、无法预测的。所以规划要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体现出灵活性和环境适应性。因此,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估标准和办法显得尤为迫切。

  五、战略管理:发展规划的最终走向

  科学合理地制订规划只是基础,规划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它的执行,得不到执行的规划只能是无所意义的摆设。在我国高等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文本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花了很大的篇幅制定了发展规划的实施及保障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的落实情况由于普遍存在着缺乏评估和控制环节而无从得知。评估与控制环节的缺失,使得我们很难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监测与调整。高校的发展规划仅仅停留在文件层面而流于形式,随着时间的流逝,发展规划也多束之高阁,缺乏对学校实际运行的指导,也就失去了自身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因此,重视高校发展规划工作,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规划评估和控制机制,从而实现高校从战略规划向战略管理的转变。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