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社会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2.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社会服务的运行支撑环境
组织机构是体制的载体,任何体制要焕发生命力必须创建有效的机制。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智力支撑,离不开与其配套的体制和机制。我院专门成立了社会服务部,并明确其职能,确定其功能,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的组织机构和体制。我院以工作室制改革为契机,通过建设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推进美术与设计科研实训一体化“工作室”的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人才的新要求。同时,改进考核与评价标准,增加相关考评内容,将教职工的社会服务成果以适当的标准折算成工作量,并给予相应的报酬;提供社会服务时间、信息、经费、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引入社会服务项目招标制,促进公平竞争等一系列与社会服务机构体制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激励和保障等有效机制,构建全方位的运行支撑环境。
3.整合优势资源,增强社会服务的科研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科研创新与发展的出路在于服务地方,将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与区域、行业发展目标和需求相适应,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学院通过优化自身资源,大力整合社会和校内其他优势资源,调整学科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特色与优势学科。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积极吸引高学历人才,强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施高校与企业人员、信息、资源的相互流动,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建立矩阵式人才管理模式,以科研项目凝聚队伍,以科研绩效考核队伍,以学术带头人管理队伍,尊重人才的自由流动和组合,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强化竞争意识;从而构建学科、团队、政策平台,增强创新能力,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开展全方位服务的能力。
4.搭建合作桥梁,畅通社会服务的合作交流渠道
产学研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实施教育与经济结合的一条成功经验,通过将合作各方分别具有的独特资源和优势进行有效组合,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目的,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加快我院为区域服务的步伐,我院积极组建宣传队伍,主动走出去,把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等搭建合作平台,使其成为互相寻找和欣赏的“恋爱”关系而非互相指责的“冷战”状态,充当“追求者”,找准突破口,寻求结合点,建立双方间恰当的沟通渠道。通过完善网络建设,建立综合服务与网络化支持系统,加强信息交流,实现高校与地方的对接,开展互动发展和全面合作,实现互利、互动、实效和双赢的目标。
三、注重服务实效,实现双方互利双赢
在“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互动发展理念下,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我院近几年的社会服务实践以及有计划的社会服务行动成效显著,合作也不仅仅是简单的优势互补,而是逐步走向互利双赢。我院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及融合,不断提高了高校对地方经济建设的贡献率、对地方教育的推动力、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辐射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1.以服务为宗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学院承担的社会服务工作在社会上取得明显突破,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新农村景观文化项目、城市公共艺术项目、美术创作服务项目和“领雁工程”项目等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主持申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金东区孝顺镇新农村景观文化营造项目、义乌图书馆和档案馆大型浮雕项目等,在社会上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些都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解决了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促进了区域产业发展和地方特色产业群的形成,并为其提供了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2.在贡献中发展,我院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高
我院通过社会服务工作,与各个合作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小学院产生了大作为。在服务实践中,我院办学理念得到升华,办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知名度得到提升,办学特色得到彰显,社会声誉也进一步提高。通过增进互信、加强沟通、理顺关系,宣传了我院,扩大了我院的影响,在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了我院的可持续发展。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