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纲要》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对于这种继续教育,笔者认为可以在三个方面加以实现,由此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一些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和理论可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新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敏锐观察经济社会的变化,根据新的实践促进新的理论运用和发展。不能因为时代变化了就一味地否定经典著作和经典理论的基础性作用。学习经典著作和经典理论越是到后来就越觉得有很多新的知识和智慧在里面,因此要百读不厌去研读经典著作和经典理论。不能因为自己原先读过就把它们弃之一旁。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形成视野开阔的思维方式。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有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不能拘泥于老一套的教条式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对传统的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进行分析和教育,还要对新的经济社会生活状况进行分析和教育;不仅要对国内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教育,还要对国外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教育;不仅要对历史进行分析和教育,还要对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不仅要对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和教育,还要对他们深层次的思想和心理进行分析和教育;不仅要对教育对象进行分析和教育,还要对教育者自身进行分析和教育。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当代实践发展和教育进步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能力,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人才培养的目的。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创新教育实践方式。在教育实践方式创新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既是主导者也是参与者。在实践活动中,自身也得到培养。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作为人才加以培养的模式之一。
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建立岗位设置与客观需求相符的模式
在我国每个高校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基本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队伍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队伍的岗位设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岗位的设置相对固定,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但是由于每个高校的相关岗位设置趋同化,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各个高校自身的情况,而且在每个高校内部,这种固定的岗位设置有时不是很灵活,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无缝对接性。
这种情况不但不利于做好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产生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而且还给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成才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教育对象没有直接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不能成为人才。要想把思想政治工作者培养成人才就必须改革实际存在的岗位设置与客观需求不适应的局面。
针对目前各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岗位的设置情况,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需求,可以按照因需设岗、因岗用人、学用相长的原则,在三个方面加以改革。
第一,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的岗位、人员要根据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的人数、专业以及生源地情况进行设置,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设置,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有灵活性。同时,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可以在各个班级和院系之间进行交流,不能固定在某个岗位,这样才能有比较全面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由此,可以为人才培养储备阅历条件。
第二,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必须在工作的第一线与大学生交流,参与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深入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在具体的一线工作中,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得到成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第三,要不断从第一线的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队伍中发现人才、提拔任用,并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由此激励他们成才。《纲要》提出:“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对那些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出突出成就的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一定要加以鼓励,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提拔任用。这样就可以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促使他们努力工作,提升其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同时,他们自身也可以得到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这其实也是一种在工作中的继续教育,这种继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