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职院校新生教育中实行“学长制”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在介绍“学长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推行“学长制”的必要性及相应策略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学长制”实施办法及其注意要领。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生教育;学长制
一、“学长制”的含义及其由来
所谓“学长制”就是一种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是指在高年级学生中经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道德品质良好、成绩优秀、具有良好行为规范,又有一定学习、生活和工作经验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学长,经过培训,在一定范围内对新生开展帮扶、指导、教育、引导、帮助和督促新生尽快地度过入学适应期,在短期内熟悉学校生活环境、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重难点等,较快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三自”教育的一种机制。它最早出现在15世纪英国的学校,这种制度虽然古老,但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而今仍然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在国际上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各类学校中得到普遍运用,在学生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大学中施行,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学长制”管理模式下,学长凭借自己的经验、学识、阅历和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交流沟通和管理服务,帮助学弟学妹们尽快熟悉陌生的环境,了解大学的学习条件,教育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方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大学生涯。学长本着对新生的关爱和责任心,深入新生生活,与新生建立起融洽、亲密、互相信任的关系。在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学长尽己所能给予新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为他们提供最大的心理支持,给他们一种身处大家庭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成为“积极、健康、文明、朝气”的大学生。
二、高职院校推行“学长制”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需要加强疏导
现在的大学新生都是80后,并且90后的学生接踵而至,他们成长在信息时代,又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一帆风顺。他们具有思想独立、思维超前、掌握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动手能力弱、目标性强、承受能力差等心理特点,而由于社会认识的误区和现有高考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进高职院校常常是许多考生因为高考发挥不佳的无奈之举,许多新生存在严重的挫折感,常常对前途感到渺茫,找不到人生的目标,在学习中往往不思进取,破罐破摔,甚至自我放弃。因此,与其他大学新生比较,高职院校新生迫切需要更为细致、耐心的解释和心理疏导,而这仅仅依靠一个班主任(辅导员)是远远不够的。在“学长制”下,充分利用学长资源,通过学长与新生结对子的方式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高职院校新生的学习需要加强指导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它在培养目标上具有技能型和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针对性和实践性以及开放性。从其本质说,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就是理论解析、技能传授、素质养成的过程。如何在新生阶段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反复地强化是高职新生教育中一个常见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掌握学科知识,而在高职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于掌握职业技能,树立职业道德,确立职业精神。因此,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需要转变到职业状态,而这一转变过程需要建立在学生对所学专业,对所学专业所对应的行业有充分认识了解的基础上,而这一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仅仅靠学生自行了解,自主转变,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有的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了解自己将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更别说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了。学长们的工作可以大大缩短这一过程,有利于新生尽早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在具体职业技能的学习上,学长们的经验教训为学弟学妹们铺就一条捷径。对于具体操作过程中的技巧性问题,有关细节方面的方式方法,则需要学长们的口传心授。另外,在高中阶段,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目标都很明确,那就是“一切为了高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实行的是“老师、家长抱着走”的教育模式。学什么,怎么学,都是老师进行安排,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高职教育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要求显著增强。新生在刚入校时由于不熟悉新环境,往往很难改变其在高中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型、被动型心理状态。针对此类情况,通过“学长制”实行学长对新生的对口帮扶、重点指导甚至辅导,是促使新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新要求,转换思维模式,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3.高职院校新生的生活需要加强引导
在中学阶段,学生们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学业上,而吃穿住用行等后勤保障则完全由学校和家庭承担,父母是最好的后勤部长。吃什么,穿什么,用多少钱,怎么用,这些问题完全不需要学生费心考虑。可以说就是一种“战时”状态,所需物资实行配给制。但进入高职院校后,原来的实物配给变成了货币供应,新生的经济资源一下子“雄厚”起来,支配经济资源的权力一下子膨胀到了极点。许多大学新生要么无所适从,要么毫无节制。有的学生一个月用完一学期的生活费用,也有学生把应交的学费花掉了。更有甚者,因为花费无度而向老师同学举债。而这些,依靠学长们的言传身教,引导、帮助,就可以帮助新生逐步学会开源节流,细水长流,养成良好的花钱习惯。尤其是在目前高职院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新专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后勤服务滞后、校区协调不力、就业压力巨大等棘手问题,需要学生工作者不断去说服、安抚,而高职院校管理中呈现的后勤社会化、宿舍社区化趋势以及学生自主意识、隐私意识的增强使班主任(辅导员)无法仍然按照传统的垂直管理模式进行指导,因此培训和利用学长这一优势资源充实管理队伍,强化管理力度是明智之举。
总之,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在校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都非常重要,学生之间顺畅的沟通交流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表现。实践表明:在学生中同年级学生交流好于不同年级之间的学生交流;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好于跨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同一科系的学生交流好于不同科系学生的交流。但现实中新生之间的交流存在着一些障碍和不和谐。由于新生与在校其他学生不熟悉或者缺乏沟通机会,他们自然会出去找同乡寻故友。同乡会等形式的组织会给校园管理带来困难,通过施行“学长制”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加强交流沟通,增进友谊,化解矛盾,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长们从就学到就业也需要实践平台。从高职院校实行“学长制”的可行性来看,对学长、学校和新生来讲是共赢之举。学长们需要跨越历史性的转变——从就学状态转向就业状态。就业状态与在校的学习状态有巨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在于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工作方法技巧的灵活运用,更在于职业责任心,职业精神的树立。学长通过在校的工作实践,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提高工作责任心,培养起使命意识,锻炼提高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承担工作任务,向困难挑战的精神。这些都将成为他们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时的宝贵财富。而这些财富的获取迫切需要有真实的工作岗位和实践平台。“学长制”的推行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基地和平台,甚至成为他们勤工助学的机会。对于工作特别出色,思想品质优秀的学长,学校可以考虑将其留校担任相应工作,也可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
此外,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校迅猛发展而出现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生管理队伍不健全,班主任(辅导员)的数量同新生总量比例严重不协调,出现一名辅导员带200名、300名学生的情况,单靠传统的垂直管理难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现状,导致辅导员压力过大,工作滞后的局面。施行“学长制”,充分发掘学长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可提高新生教育工作效率,减轻辅导员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