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职院校新生教育中实行“学长制”的探索与实践
三、高职院校推行“学长制”的实践探索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从2005年开始,在新生班级引入学生参与式管理,当时还没有明确叫“学长制”。最初的形式是从聘请“新生指导员”开始的。我们从毕业班学生干部(主要是学生会和团总支部干部)中选聘部分同学作为新生班级的“新生指导员”,每班配备两名。“新生指导员”的职责主要是协助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解决新生入校后的学习、生活问题,加强对新生的纪律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是新生指导员的聘任问题。因为是试行,每个新生班配备的人员仅仅两名,所以在选任指导员时选择余地较大,从现有学团干部中进行综合考核,结合学习成绩,平时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工作能力等方面确定相应人选。接下来就是培训工作,主要是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再学习,工作方法的运用,工作内容的熟悉,工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与班主任(辅导员)老师配合等方面。之后就是正式聘任,采取比较正式的形式,在系部会议上与各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见面,并由系主任亲自颁发聘任书。从接受聘任之时起,新生指导员就算正式上岗,要切入实际开展具体工作。比如熟悉学生档案,了解新生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并做好相应记录。在新生入校后,新生指导员即参与新生的接待工作,并经常性深入学生宿舍、教室指导新生,解决新生的生活、学习问题。新生指导员工作都很负责任,与新生沟通交流良好。在这一过程中,新生指导员自己得到了锻炼提高,也解除了新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大大减轻了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可以说取得了多赢的效果。通过为期3年的试验,新生指导员制度不断得到完善,逐步扩大新生指导员的数量,并积极探索不同的学长管理途径。具体来说,有如下形式。
1.以寝室为对口单位
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很多事情都发生在宿舍,加强学生宿舍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宿舍管理好了,学生工作就做好了。宿舍也是学生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深入学生宿舍,可以获取有关学生的各方面信息。根据班级的寝室数量,每一宿舍配备1至2名学长,被聘任的学长结合入学两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帮助新生及时了解熟悉学校环境,主要教育设施的地址及使用要求,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技能要求,学习方法等。协助新生了解在校期间可能需要考取的各种资格证,诸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帮助新生规划总体和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深入宿舍,学长及时了解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活动、生活、情感方面有关情况。及时解决新生的各种困难,化解学生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并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报告。
2.以班级为对口单位
班级之间的对口帮扶,主要是在同专业的高年级中选取整体班风良好的班级与新生班级结对子,通过开展班级之间的联谊活动,主要加强专业学习指导,帮助新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专业所涉及的行业情况。
当然,“学长制”还有其他一些有效的可行方式,比如有的学校开展的专业对口帮扶,科系对口帮扶等。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自身不同特点及实际需要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模式,也可以尝试制度创新,探索新的模式。
四、高职院校推行“学长制”需注意的问题
实践表明:“学长制”的实施,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项制度的施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善和完善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长管理制度要完善
“学长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在学校试行时间不长,有许多制度需要完善。一个完善的“学长制”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制度:第一,学长选拔聘用制度。我们觉得,在学长的选拔方面,一定要慎之又慎,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原则,宁缺勿滥。因为学长对新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而深远的,一个好的学长能够带出一批好学生,而一个不好的学长则可能带出一批差生。套用干部考核的四大项标准:德、能、勤、绩,学长选拔应以德为先,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不能单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长首先应该是一个品行良好,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富有责任感,有上进心的人。第二,学长考评制度。如何对学长进行考评是一个难题。主要从学长日常工作情况及带班效果上进行评价。第三,学长日常行为规范。对学长的日常行为应作出规定,因为学长的言行举止都对新生有示范效应,所以需要将学长日常行为纳入其考评范围。第四,学长奖惩制度。根据学长的工作情况、平时表现,依据考评结果进行必要的奖惩,建立学长淘汰机制。第五,资格培训方面。培训内容应以学生工作为主,可以采取课堂或座谈的形式。培训课程要全面系统,要明确“学长制”的具体理念以及工作方向内容。培训结束后,进行进一步考核,考核的内容应以培训内容为主。经过考核合格后的学生才可真正成为学长中的一员。
2.学长管理机制要规范
第一,学长激励机制。在“学长制”施行过程中,完善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学长们承担了大量的工作,这需要他们花时间、精力甚至财力去完成。他们的付出需要得到认可甚至回报,这些要求都是正当的合理的。如果只要求学长们讲奉献,做义务劳动,这种制度肯定不会长时间发挥效能。我们就碰到过这种问题,在最初一段时间,学长们工作积极性都很高,有工作的热情和激情。当工作深入下去后,最初的热情消退,责任心也随之下降,到后来,工作成效大打折扣。因此,在“学长制”制度设计时,一定要与学校层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从精神、物质上给予支持。建立配套的、系统的学长激励机制:在精神激励方面,定期进行优秀学长的表彰,将学长的工作业绩与入党、入职挂钩等;在物质激励方面,可以适当给学长们支付工作报酬,哪怕只是象征性的,也是对学长们所做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所做工作的一种认可。
第二,学长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同样重要的是学长的约束机制。学长对新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学长的一言一行都对新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学长日常行为的约束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因此对学长实行有效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制定学长日常行为规范,将学长日常行为纳入到考评范围,定期对学长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对不合格的学长应坚决予以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