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试析民族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策略研究

试析民族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刘宁 王世忠[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论文摘要: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品格教育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教育模式,是目前美国的主流教育理念。本文通过对品格教育的理论透视,结合民族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探索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品格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论文关键词:民族院校;辅导员;大学生;品格教育;策略研究
  
  民族院校大学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人才资源,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品格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腾飞发展。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教育模式,是目前美国的主流教育理念。新品格教育是与价值澄清、道德推理等现代道德教育相对的,它提出让道德教育改革成为全民性的运动,品格教育应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校、社会和家庭道德责任的整合。在我国民族院校大学生培养中,思想品格教育一直处于头等目标的重要位置。民族院校辅导员由于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在大学生品格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如何通过品格教育的理论透视,结合民族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探索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品格教育的有效性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理论透视

  1.品格教育的概念
  品格的字面意义是来自于古希腊语Karacter,是指在硬币上刻下的标记,或印盖的封印等。彼得斯认为,人们经常以三种方式谈论“品格”:(1)含混不清的方式,指一个人的品格特征之总括;(2)品格的类型,指不同人的特征,一般为心理学研究者所使用;(3)具有的品格,指一个人展示特征的方式的约束性和一致性。[1]大多数品格教育者倾向于使用第一种说法。国内学者郑富兴认为品格是指体现了一定道德规范(如核心价值和美德),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志成分的道德习惯。
  当前学术界对品格教育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即使在品格教育兴盛的美国,品格教育的各种理论或主要观点之间也存在明显分歧。具有代表性的是威斯康星大学的阿兰·罗克伍德(Alan Lockwood)教授给品格教育下的定义:学校所倡导的、旨在与其他社会机构合作的活动,通过明显地影响能够产生这种行为的非相对主义的价值观,而直接和系统地塑造年轻人的行为。伊利诺斯大学的詹姆斯·勒明(James Leming)博士认为,品格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途径,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社会普遍认为有价值的美德和行为模式。“品格教育伙伴组织”在1999年也给品格教育下了一个较为简洁的定义:品格教育就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在帮助孩子理解、关心和实践核心伦理价值的有意识的努力。国内学者丁锦宏认为,所谓品格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获得(形成)核心价值,形成社会需要的德行品质的过程。
  2.大学生品格教育的内容
  目前,尽管美国从国家、州、学区到各种组织和专家,都提出了各自的品格教育内容,但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八个核心价值和美德:慎思、勇敢、自律、公正、关心、尊重、负责、诚实。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品格教育的培养形式论述较多,较少涉及大学生品格教育的内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大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塑造大学生优良品格的核心价值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7]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价值标准,也代表着人类普遍的价值诉求。所以,大学生品格教育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品格教育中的现状

  1.社会经济转型和生活环境变化引起学生思想迷茫,理想信念模糊
  当前我国处于剧烈的社会经济转型期,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经济成分和利益分配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文化形态多样化以及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现象日趋明显。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消极腐败和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较浅,对社会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把握缺乏深度和广度,容易产生消极迷茫的思想和情绪。另外,民族院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比较边远的民族地区,生活环境和方式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家乡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发达、民族宗教风俗旧习惯盛行,这与现代的城市生活大相径庭。因此,造成部分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明,理想信念模糊。
  2.培养过程重形式,轻实践
  我国民族院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但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很多学校更多的依赖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在专门开展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实践活动方面做的则很少。像到革命烈士陵园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表扬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宣扬良好品德等传统的品格教育方式已经很少在高校里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名目繁多的各种社团活动,文体娱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品格效果较弱。
  3.尚未建立学校内部之间、学校与家庭、社会全方位的品格教育网络
  由于品格是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志成分的道德习惯,是一种渐进、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因此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不仅要靠学校的教育,它还有赖于家庭、社区的有效参与。美国品格教育联盟提出了有效品格教育的十一条原则,其中第四条是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人的社区,第十条则提到,学校必须吸收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品格培养活动。这都要求在民族院校内部,以及与家庭、社区都要形成全方位的品格教育网络。而当前,学校内部各部门尚未形成统一的品格教育培养意识和培养方案,还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文明、关心的团体。学校与学生家庭、社区的联系也少之又少,像传统的品格教育方法家访已经在高校近乎绝迹了。另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过多地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则问津较少。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