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主体间性教育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重构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快速发展,高校教育模式的转换等使当代高校师生关系遭到异化,呈现出师生关系物化,师生关系单向度化,师生关系利益化的特点。对此,主体间性教育重新将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定位为主体间性关系,倡导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心灵深处的对话与碰撞,共同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论文关键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教育;高校师生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主要载体,作为高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不但直接影响高校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效果,而且对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也是深刻而全面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实践中,“民主平等、真诚互动、和谐友爱”是师生关系建构的基本准则和核心范式,这也是当代高校师生交往追寻的理想模式和终极价值。然而,面对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高校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当代高校师生关系日益遭到异化。复杂的社会环境、新兴的教育理念都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和师生交往产生了巨大冲击,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已在“社会化”、“技术化”和“商业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物化、师生关系单向度化、师生关系利益化三方面来分析师生关系异化的表现。主体间性教育就是重构师生关系的教育理念,它倡导师生间的平等交往、有效沟通、真诚互动,最终达到和谐的师生关系状态。
一、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表现
1.师生关系物化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化、网络的普及,师生关系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为人与物的关系。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电脑等机器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致使学生上课仅仅就是为了拷贝教师课件,教师通过课件授课与学生的交流也大为减少。甚至学生即使逃课,通过课件也可自学,这种现代化授课方式的可复制性减少了师生之间真正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师生关系的稳固。另外,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数量和速度都大大提升,打破了传统学生通过教师获得知识的简单模式,致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教师的神秘感遭到破坏,权威地位也有所下降,其神圣性得到削弱,深刻影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在教育技术不断现代化的今天,教师和学生两主体之间正面、直接的交流逐渐被教师—机器(网络)—学生的三角关系所取代,已经形成从教师到机器(网络),或从学生到机器(网络)这样单线传递的行为模式。但事实上,电脑和网络都是双刃剑,关键还在于教师和学生怎样利用好它们来巩固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依靠网络传媒的力量去强化,异化的师生关系也同样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日益恶化。因此,应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开拓新局面。
2.师生关系单向度化
在当代高校师生关系中,教师将自己视为“施教主体”,将学生视为“受教主体”,但这种主体关系间形成的并不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此,教师视自身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单向度地向学生输出各种思想、观念,完全不顾及学生的状况和感受;教师片面地将受教育的客体——学生视为被动、消极、受摆布的对象。其间,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传授知识,而学生则是缺乏知识、浅薄的人,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知识所控制;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灌输思想和理念,而学生则是阅历简单、思想不成熟的人,只有消极、被动地接受思想和信念,为教师所控制;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以教师的活动和意愿为转移,教师居于强势,学生居于弱势。“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思想、观点、语言和行为代替了学生的思想、观点、语言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主观体验,有一种‘强加于人’的倾向,这种课堂教学交往极易发展成为一种单向的演讲或‘独白’,缺乏教育主体之间真正的双向交流、沟通和对话。”这种单向度的交流、交往方式,使学生在教师面前始终处于被教育、被训练、被命令的地位。教师的职业权力和身份权威要求学生服从、接受施教主体,这种被动的角色定位极大地压缩了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在这种单向度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仅仅作为具有传授知识和发号施令的功能人而存在,而学生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消极接受指令的机器,师生关系变成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师生关系失去了自由而全面的人与人之间主体间性的意义。
3.师生关系利益化
在当代高校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已不是作为自由、独立的“人”在交往,而是将对方视为实现自己某种愿望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一方面,教师将学生视为晋升职称、取得成绩的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人本,不顾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主观体验,不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将教师视为评优、获奖的捷径,学生以获取实际利益为动机与教师进行交往,这种带有明显目的性、功利主义倾向的交往模式异化了师生关系。特别是在“重科研、轻教学、更轻思想教育”的高校教育评价体系中,这种利益化的师生关系愈演愈烈,致使教学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基本处于边缘化或被忽略的地位。教师和学生都以各自的利益为最终目的进行交往,师生关系就变成了等价交换的关系,将教育、管理工作也贬低为等价交换商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关系以各自的利益为最高目标,完全忽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无视师生间真诚的沟通和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锋。这样,师生关系也在利益化的过程中变得庸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