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科大学生计算机素养的培养策略
整理,数据的分析统计,到音乐、绘画的创作、编辑等诸多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到目前,我国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尤其是文科专业都相应的开设了计算机课程,除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外,还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开设了计算机高级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信息安全等,用以提高文科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场新的挑战。
(一)文科思维方式制约学习效果
文科学生的思维方式注重形象思维,经验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对大量知识的识记的基础上,通过模仿、想象、组合、移植等方法完成对知识的获取。这种思维模式对符号,文字,图片等有较高的敏感度,能够快速的接受传递的信息,而对数字,公式,推理反应不敏感,接受上有一定困难。用文科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学习计算机课程,往往变成死记硬背书本和老师讲授的内容,似懂非懂,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知识层面还可以应对,一旦进入到高级课程学习阶段,对于讲究逻辑次序,循序渐进,注重基础的理科学习来说,由于基础的薄弱,将导致无法进行高级课程的学习。而文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跳跃式思维在计算机学习中也会因其不够严谨,逻辑性不强而成为学习的障碍。因此,文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抵触情绪,感到困惑和迷茫。
(二)师资队伍有待整合加强
目前承担文科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教师,绝大多数高校是以计算机专业教师为主。这样的安排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教师深厚的专业背景,在知识传授上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所教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脱离学生所学专业实际,忽视计算机在文科专业中的工具性,而过于强调其专业性,技术性,使教学内容偏难。又或者走向其反面,过于看重文科学生基础的薄弱,而使教学流于通过考试的简单层面。
解决这种情况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建设具有本专业背景的计算机教师队伍。二是相对固定从事文科计算机教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使得他们有时间去了解所教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了解学生的知识构成,从而调整教学,适应文科专业的要求。以上的两种方法都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实现。
(三)文科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影响学习效果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科学生的学习行为仍然是以阅读课本为主,书本中有的内容掌握的较好,一旦离开书本需要灵活运用时,就表现出无从下手,毫无头绪的尴尬。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学习都要配合大量的上机实践,并且在实验过程中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灵活变通,才能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上机时较多的是机械性完成教学要求,在主动上机训练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欠缺主观意识。这就导致学习效果达不到课程设置的要求。
(四)教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目前出版的计算机类教材中,入门类教材过于简单,讲授的内容不能满足文科学生的专业需要。专业类教材则是以理工科学生为对象编写的。教材的书写风格,内容编排都是按照理科生的学习习惯安排的,甚至有些书中的用例都是要具有了一定理科基础后才能够读懂。这样的教材对于抽象思维薄弱,计算机专业基础差的文科学生来说,使用起来一定是艰涩难懂。而针对应用能力培养的案例类教材又缺少基础知识的讲授,对文科学生来说使用起来也是困难重重。一旦选用的教材无法提供学习的帮助,长此下去,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丧失学习计算机的信心。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四、文科学生计算机素养的培养策略
通过以上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和教材,另一方面是学生。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文科学生计算机素养提出几点策略。
(一)文理思维方式的相互渗透
人类的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理分科只是在研究对象上的一种划分,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而各种思维方式本身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科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抽象思维,理科研究也离不开形象思维。如哲学、经济学等无不需要进行理论的推理和思考。在理科中,形象思维是帮助抽象思维提出假说、获得结果的重要一翼[3]。文科学生要提高计算机素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抽象思维方式的培养。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抽象思维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思维方式,有研究表明,人脑的右半球是形象思维的中枢,人脑的左半球是抽象思维的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