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及导向分析
1.应对全球化时代背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导向。首先,确立正确的国家观念。现代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仍有其存在的价值。民族国家仍然是行政立法,保持国内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的主体,是建立新的世界治理秩序和维护各民族平等权益的不可替代的主角。因此,民族国家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制度,在全球化条件下仍然不会消亡。这一观念的确立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尤其在经济实力、权力分配和国际地位方面。一部分发达国家依靠这些优势推行其政治、经济和伦理价值,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军事、政治和经济干预。其实质是在“世界共同利益”的光环下获取隐蔽的“后殖民主义”的合法性。因此,对于身处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大学生来讲,必须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国家观念,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推进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其次,确立民族文化认同。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大学生只有在确立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能牢固地树立国家观念,才能获得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理性认识。确立民族文化的认同,要对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前景有信心。全球化必然推动民族文化在交流和融合中实现创新,而不是消失。确立民族文化的认同,还要对本民族文化的优良品质有信心。因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对多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同时,要珍视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最后,培养全球意识。全球化带来全球意识的需要,不管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如何,不管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民主、公正、平等、自由、人道、秩序等主流的政治价值观是每个现代社会成员不可缺少的政治素质。“不管我们是否知道和是否愿意,我们都早已是世界社会关联中的行动者和反应者。”因此,为顺应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有全球意识,以国际间的和平、合作、互助为己任,培养和平意识、合作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政治社会化主流指导体系也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西方文化。我们常常对西方文化进行批判和抵制。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未能解决的普遍的个人发展与社会秩序的建立之间相协调的问题,恰恰能在西方主流文化中找到答案。如果我们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点,抛弃历史的成见,从全球化的角度客观地对待西方文化,我们就至少能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不那么缩手缩脚。
2.应对社会转型时代背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导向。首先,引导大学生建立理性的政治认知机制。引导大学生学会从理性化的角度来深入思考市场经济体制下政治民主、社会问题、中国国情等,客观地对待西方抽象化形态的政治民主观念,以求实的精神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政治社会化主流指导体系尊重大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大学生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其次,引导大学生培养成熟的政治态度。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民主参与意识,克服政治偏激主义、政治冷漠倾向、政治理想主义等政治态度的误区,实现政治态度的成熟。引导大学生运用各种方式扩大对政治体制、政治活动的认识。这就要求政治社会化主流指导体系在社会变革时期调适各种矛盾,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保证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的协调。最后,引导大学生协调政治心理。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政治利益调整和权力结构变化所带来的问题,克服不良情绪,排除心理障碍和心理失衡,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大学生清晰认识我国政治社会的目标,解除思想上的迷惘。要协调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必须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畅通参与渠道,使大学生充分理解政策,坚决支持政策,使社会变革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政治社会化主流指导体系在社会变革时期政治社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应对网络化社会环境,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导向。首先,提高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要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研究,加强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高水平的政治认知水平,具备独立辨析各种政治价值观的能力,能够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加强大学生自律能力。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学生克服盲目从众和消极被动的心理,帮助学生培养起较强的自控能力。最后,增加大学生政治实践机会。网络化使学生人机交流的体验机会增加,被动接受政治信息的机会增加,但政治实践的机会有所减少。因此,必须增加学生政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养成把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拿到实践中去检验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