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乱象的原因分析与监管建议
中可以对结果起到较大的影响,属于直接参与者。而家庭却不同,高校一般离家较远,而学生在选择校园消费贷款时往往一开始不会对家里透露相关信息,因此家庭对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借贷这一行为无直接关系,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作为大学生校园贷款还款的最后一道防线,即“被动的买单者”。
综上所述,校园网络贷款的实质是依托于网络,高校、大学生、借款平台三方在学生家长作为最终担保人的情况下进行“重复博弈”,并最终达成共识的结果。
三、“校园贷”乱象频出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正规金融服务未覆盖
现阶段,“校园贷”借贷平台受到各方的“讨伐”,看起来似乎“校园贷”这类产品并没有存在的必要。但这显然违背了这类产品本质。相反,当年“校园贷”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大学生这类作为正规金融服务未能覆盖的金融压抑群体的需求。
2009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其中第六条是针对学生有关信用卡的发放问题。在该通知出台后,包括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开始退出大学生信用卡市场,而其他银行虽未及时叫停相关业务,但也提高了办理信用卡的门槛。例如,推行针对于与银行有合作关系的高校学生的名校卡,或是依赖于申请人提供大量的可靠资料。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念普遍不成熟,消费水平与其实际还款能力不符合,缺乏对未来的规划,盲目消费等非理性行为多见。从客观上讲,大学生群体在使用信用卡过程中存在着数量较多的问题。也正是如此,缺乏独立经济来源且非理性消费的大学生,往往被正规金融机构当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二)信息传递平台未建立,导致重复博弈难以实现
重复博弈是一类特殊博弈,即多次重复甚至无限次重复相同的博弈。其中的单次博弈称为“阶段博弈”。阶段博弈区别于一次性博弈的关键点在于,博弈当事人过去的历史行为是否可以被认识到,因此在重复博弈中,参与人不同阶段所选择采取的策略往往依赖于博弈对手的不同历史行为。因此,如果博弈能够长期反复进行,交易中双方选择合作带来的收益长期而言大于在一开始选择背叛的行为,但对收益的分析无法适用于一次性博弈。由于交易双方不需要考虑本次交易对后续产生的影响,因此就单次行为而言,某一方采取“背叛”行为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收益,其中囚徒困境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信用经济之所以能顺利构建,其根本原因在于失信行为对于相关主体后续交易的负面影响。而反观校园贷市场,其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