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乱象的原因分析与监管建议
构建极不完善,不同借款主体之间难以相互获得信息交流。同时,虚假交易记录如刷单行为的存在,进一步阻塞了平台使用者信息的交流,信用经济赖以生存的重复博弈逐渐向一次博弈转变。这是造成现阶段“校园贷”恶性事件发生的核心原因。
(三)征信体制不完善带来的信息收集成本高昂
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尚不完备,因此在“校园贷”市场上,借贷双方所花费的信息收集成本高昂。借款方的信息收集成本主要体现在搜寻贷款平台、对贷款合同识别分析的花费,而贷款方的信息收集成本主要体现在对借款人的资金情况、还债能力的评估。借款双方均具有经济人属性,因此其所追求的信息核查边际成本往往等同于自身的边际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往往简单核实后便作出决定,使得“校园贷”异化现象层出不穷。
1.信息交易成本过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由于征信体制不完善,“校园贷”市场的贷款平台与借款人之间的博弈属于典型的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对贷款合同而言,贷款学生无法掌握与贷款平台同样完备的信息,或这一过程所花费的成本远大于其边际收益。借款人可以得到的信息主要来自贷款平台所提供的宣传。这一信息来源成本较低,可以说是接近零成本,而我国“校园贷”并未建立一致的考察评价制度,因此贷款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并不具有横向可比性。
基于大学生信贷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多贷款平台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往往以低门槛、少利息、简单的申请手续等作为吸引在校大学生的手段。市场上的贷款平台的根本目的是盈利,而出于竞争的需要,降低对抵押物或申请门槛的要求是其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但也正是如此,坏账率会大大提高,平台本身的风险控制措施失效。为了弥补这一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平台往往会采取一些手段使其实际收入与风险相匹配,即其对外宣称的低利率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吸引人的幌子。例如,以手续费为名补偿低额利息,或是采取押金的名义扣押部分贷款额,增加实际借出资金所分配的平均利息。
大学生群体由于缺乏金融知识,无法发现那些所谓的低息贷款平台所设的圈套,存在着理性的无知,即看似通过平台宣传信息,作出了最优的选择,但实际却是盲目的。而一些真正低息合规平台却因为宣传上的差距,被一些“高利贷”平台挤压而被迫离开市场。最终使得市场只存在一些劣质平台不断为大学生贷款,影响校园借贷市场的正常运行。
2.逆向选择造成借款人质量普遍下降
由于信息传递通道不完善,因此借款方与贷款平台之间无法轻易获得对方的信息。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