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探索国际商务专业群建设
三、探索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构建方法
(一)协同工作岗位、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的三者关系
1.加强专业群模块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要求的匹配度。国际商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再是按照学科逻辑体系来建构,而是针对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岗位群的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设置相关课程。学生完成全部专业课程的学习后,不仅能掌握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能习得迁移的学习能力。
2.加强专业群模块课程与通识文化课程的整合度。专业课程主要是职业岗位工作中指导行为的专业理论知识、业务过程知识和业务操作知识。通识文化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经济数学、心理学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文化课程,教学目的是提升人文素养。设置通用文化课程不仅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还要重视与专业课程的适度整合,立足点是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持续的学习能力。
3.加强专业群模块课程教学与高职学生认知特征的吻合度。高职学生不擅长抽象的概念、原理和逻辑思维的学科体系知识,而是擅长形象思维、动手等感性活动。因此,高职专业课程的知识形态、结构和施教要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论为实践服务,实践性课程以过程性知识与技能型知识为主,融教、学、做一体,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仿真业务操作、综合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功感,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
(二)构建“动与静”、“个性与共性”协同的课程模块
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培养目标是多元的、复合型的。反映在教学目标上,有对接工作岗位的、适应工作岗位变化的直接要求,还有为学生提供终生学习条件的间接要求;反映在课程性质上,有通识课程、专业群核心课程、专业群独立模块的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等;反映在教学管理层面上,涉及到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和任课老师。国际商务类专业群课程模块体系要满足多元要求,必须构建动与静、个性与共性协同的“模块”架构。“通识模块”是商贸类专业群的人文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课程,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专业群模块”主要是针对不同岗位要求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其分成必修模块(核心课程、独立课程)和选修模块(拓展课程)。“必修模块”是共性与静的属性,主要实现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选修模块则是个性与动的属性,是专业培养的迁移目标。构建动与静、个性与共性互动结构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群课程模块体系(图2),有利于不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教学管理的实施,还有利于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群的构建,应该以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流程和岗位需求为基础,让学生学到更多实用的专业岗位知识,运用专业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近岗位,走近企业。国际商务专业群的建设需要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让学生去到基地,积极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何 静.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72-74.
[2] 黄盛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4.
[3] 吴小蕾.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3)28-29.
[4] 刘 方,何玉宏.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路径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8-30.
[5] 童宏祥.探索基于工作过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群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9).
[6] 赵 婕.基于工作过程探索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架构[J].对外经贸,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