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矛盾”,找准小说教学突破点
四、品“情景矛盾”,披文入情,发掘蕴含情愫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些优秀的小说作品,饱蘸作家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心血和生命。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披文入情,认真理解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和意,挖掘作品思想内涵,联系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步入至真至美的情感世界,使之受到熏陶感染。(于漪:《语文教育与人的完整性建构》)在一些小说作品中,有时存在景物与情感的极不协调,语文教师若能像于漪所言,披文入情,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中的情景矛盾,深入发掘其间蕴含的情愫,从而提炼出好的教学点。教学《最后一课》,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几处的景物描写。开头部分写道:“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作为战败国的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普鲁士,普鲁士士兵占领了这两个省,并且不许他们学习祖国的语言,饱受失去家园之痛苦的法国人民心情可想而知。然而,小说却写画眉在宛转地唱歌,小鸟歌唱本是大悦人心之景,这里情与景显得极不协调。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挖掘该处的矛盾,联系文中的小弗郎士前后对比,这里是以他的眼光来写,描写他逃学到野外所见到的情景,也许他对亡国并不知情,觉得在外游玩是多么令人开心、兴奋的事情,后文当他在课堂上所见到的种种,看到镇上那些前来听课的乡亲们时,悲痛欲绝的韩麦尔先生,对比自己,令他后悔莫及,深感惭愧。小说教学中品味“情景矛盾”,容易激发学生情感,深刻发掘蕴含于文本的情愫。
五、以矛盾制造矛盾,思维碰撞引共鸣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学生亲身体验的才能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已知“矛盾”,制造新的“矛盾”,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碰撞引发共鸣。教学《羚羊木雕》,显而易见,“我”围绕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陷入两难境地,心中十分矛盾。这样的经历也许是每个学生成长中都有可能经历的尴尬,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提炼教学点,要求学生围绕“是否应该要回羚羊木雕”展开讨论,学生中必定有不同的观点,继而以此为主题正反两方面展开辩论,正方认为应该回,毕竟那是父亲从非洲带回来给女儿极贵重的心爱之物,岂可随便赠送给他人。反方认为人不可无信,即便是再珍贵的东西已经赠送给朋友,怎么可以又重新要回来呢?更何况朋友万芳对我十分仗义。“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师巧用文中“我”的矛盾制造学生间观点的矛盾,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切己体察,与文本对话,引发共鸣。学生在唇枪舌剑中明辨是非,体会到人世间美好的友谊应该珍惜,父母应多理解孩子,多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人格。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发掘“矛盾”,是确立小说教学内容的有效方式,是涉及“教什么”的问题,它需要语文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掘,启发学生探究蕴含于文本中的矛盾,才能找准教学突破点。这样的小说课堂教学必定富有情趣、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