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分散式导师负责制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的撰写质量、简单的问答来僵化评价实习效果,没有发掘学生引申思考的空间,会激发学生的“应付”式实习心里;学院督导无力,仅以是否安排落实、有无安全事故来评价,忽视了对基层教师的培养、忽视了对实习环节真正能起到育人效果的正常激励和反馈。可以说,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已成为“鸡肋”:教学组织者因不好安排实习点而挠头;基层教师因降价为一问三不知的保姆而不愿意参与带队;学生因学不到具体知识、感受不到新鲜事物而应付实习;实习点因得不到经济上和人才储备方面的实惠,不愿意接待,即使是接待也是因个别的人际关系而迫不得已。综上,从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设置目标重新定位、教育理念更新、教学组织模式优化、考核机制优化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有迫切需求,是回归“生产实习”育人本质的一种历史必然。
二、教育理念更新(一)生产实习的教学形式生产实习的传统定义: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生产现场以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生产实习的教学形式重新定位:高等学校学生,在生产现场以见习生、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或间接参与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全过程,使专业知识与企业的经营运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二)生产实习的功能拓展除生产实习传统意义上的育人功能之外,新时期的生产实习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拓展功能:1.产业背景调研:为学生提供一次感悟式调研与专业或兴趣相关的产业背景调研的机会,通过参与式实习,加深对相关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了解。2.职业兴趣定位:学生可以选择性参与或了解企业的经营运行环节,比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定位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感悟式见习机会。3.就业经验感悟:通过参与式实习,体验从“学生”到“职业”的身份转变过程,寻找就业后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差距。4.企业人才储备:通过小批量的派驻实习学生,为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招聘提供后备、可选性人才。这是提高企业积极性的一个有效手段。
5.紧密师生关系:因实习点是校内导师选定,教师会提高对进驻企业学生的全方位监管和指导,会紧密师生的互动关系,后续的毕业设计、研究生招生,可能会延续这种师徒关系。6.促进校企合作:通过校内导师和企业人员的互动,会进一步加深校内教师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促进教师在企业的技术影响、促进科研项目开源。三、实施方案依据上述现状分析和教学改革
Tags:
上一篇: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下一篇:外语类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