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实证研究
过程中,充分利用“后发展优势”,利用国外宝贵的经验。在调查中,对于网络上不利于母校的传闻,90.5%的学生表示能够尊重事实,理性看待,9.5%的学生则表示会全盘肯定或者否认。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容易形成开展责任伦理教育的场景,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言行便是对于责任意识的最好体现。
(四)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外部威胁(T)
在调查中,对于互联网中出现的负面消息,例如“范跑跑、郭美美、小悦悦”等事件中,责任缺失的社会现象,仅有21.5%的学生表示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事准则,但53.4%的学生认为以上事件会对自己产生影响,会使得自己在做好事,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犹豫,25.1%的学生甚至受其影响,认为真实世界险恶,成为利己主义者。由于大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于是非会缺乏判断力,会受社会中所谓的主流价值影响,或者看问题过于片面。网络在这方面的传播更容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几年来所传播的“普世价值”的观念便是典型的例子,以含糊不清的价值观念,对于大学生尚未完善的责任伦理观念发起冲击,具有迷惑性和诱惑力,对他们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必将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4]
三、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途径
(一) 强化优势,弥补劣势
首先,应继续坚持高校对于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资源投入,增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坚持“两课”在德育中的主战场、主阵地的地位,确保促进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制度的连续性。同时,在责任伦理教育资源的利用上应该更重视效率而非形式。
在责任伦理教育的内容上,应该保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主题,在坚持政治导向的基础上,增强责任伦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从心理素质培养、个人素质培养方面,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在教育的方法上也应做出创新,顺应经济发展和信息机技术发展的新形势,结合“两课”的显性责任伦理教育以及“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责任伦理教育,使得责任伦理教育的效果得到切实的提高[5]。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加强“两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和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应加大对于高校荣誉感、历史感的宣传。
(二) 抓住机会,规避威胁
面对责任伦理教育过程中的机遇与威胁,在开展责任伦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在利用机会的同时规避风险,同时正视威胁,防微杜渐。
针对社会中出现的热点事件,应引导学生对其展开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发现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