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闪耀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光芒的不朽经典
孔子一向主张在治学方面应采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一个人不可能生下来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但应该有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因此,在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时,应采取极其诚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老老实实的治学态度,广博地汲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只有这样,学习才有进步,工作才有建树。
孔子的一生是不断追求文化知识、追求进步的一生。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深感时间像滔滔不息的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论语·学而》篇记载了这样—段话: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孔子不仅是这样教育他的弟子,更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反映了孔子“不耻下问”,善于向一切人学习,不仅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注意把他人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以改正自己的缺点。
四、学思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极其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学”离不开“思”,“思”必须有利于“学”。只想不学是空想,只学不想是愚学,学与思要并重。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他还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进一步强调了学与思的关系。学思结合,对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教学中必须大力提倡。
在教学上,孔子还是我国古代首创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论语·述而》记载他的主张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中不能只强迫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孔子对教人之法的总结。他认为必须使受教育者先有强烈的求知求懂的愿望,然后再去开导启发他,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因材施教的教育评价方式
《论语·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评价方法。子路有治理“千乘之国”的远大理想,但态度不谦虚;冉有自谦说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则更谦逊说自己只配做个小司仪官。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然而评价褒贬却不尽相同。哂笑子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既不伤其自尊心,又恰如其分地进行了批评;曾皙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所以深受孔子的赞扬。孔子对学生言志的评论,各有其侧重之点,反映出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评价方法,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结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孔子的伟大。他不仅提出了一个个著名的教育理念,而且毕生在实践他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认识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借鉴学习运用到教学当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培养更多的有用合格人才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