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西藏“植物营养学”实践教学探讨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西藏“植物营养学”实践教学探讨

[作者:曹丽花 刘合满[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要]“植物营养学”是一门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文章立足生态文明视角下,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教育挑战和思路转变,阐述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植物营养学”教学内容,并讨论了“植物营养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西藏;植物营养学;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马克思教育理论中也强调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手段之一,并强调了教育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强调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如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侯清麟撰文《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王晓江等发表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提高教学质量探析》等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质量评价、运行机制等进行了讨论。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最基本内容和最主要的内容,只有良好的课程和内容设置,才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才能逐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故针对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要特别注意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使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完善。西藏的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培养的学生主要留在西藏工作,故西藏的高等教育应充分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在充分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体现出地方特色。如曹丽花等提出的“建立农户示范基地”的实践教学途径,是在西藏自然环境复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业科技力量缺乏的背景下提出的。
“植物营养学”是一门涉及土壤、植物养分、农业环境等多环节的综合性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课程。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得到重视的背景下,农业“水”“气”“土”的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农业生态文明最核心的内容。在农业生产不断影响生态环境健康的背景下,如何从植物营养角度出发,系统地以农业“水”“气”“土”三个主要生态环境要素为基础,科学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培养能立足农业生态环境、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人才,这需要高校任课教师深入思考,并不断实践。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农业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了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强调的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土、水、气则是生态文明建设和评价的核心指标。农业生态则是与土、水、气都具有直接联系的一个重要系统,需要从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角度出发,综合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如科学合理施肥,降低农业生态系统化肥的投入和由此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药的施用,降低化学农业的环境成本,从而可以维护良好的农业生态,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植物营养学”是以施肥和植物生长为核心的一门课程,是基于土壤、植物养分循环特征为背景而进行的农业生态系统养分物质的科学管理,与农业生态文明紧密结合。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教育挑战
生态文明视角实际上是强调了各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以生态健康为基本出发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着眼于长期的环境效应上,尤其是注重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了解这种影响的时间效应、可能的消除手段等。在目前中国水、大气和土壤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不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要从深层机制、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需要全民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作为相关领域的大学教育来说,则需要适当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适当拓宽学生生态文明知识面,让学生在生态文明领域形成一种基本的理论认识和方法基础。
1.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界争论不断的一个话题,也是教育的核心宗旨。“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而“怎样培养人”则是一定目的之下的过程,故二者应充分结合起来,方能实现目的和过程的统一。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重视人的个人价值或重视人的社会价值;是注重通识教育还是专才教育,需要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学校教育层次规格和学生毕业主要去向而进行。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标是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思想。而专才教育则是为了培养胜人一筹的某一特技而进行的个性化教育,故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通识教育”或“专才教育”,则决定了学生学业甚至人生的定位和发展。而目前对于普通本科教育来说,应该是注重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强化部分学生的专才教育。
“怎样培养人”是注重过程,是一个系统,需要一个完善的系统方能实现“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目标。如:理论教学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实践设施构建与完善、学生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均能影响和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更需要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细节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通过一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最终能实现学生哪方面能力的提升?这是值得每位任课教师共同思考并付诸实施的问题。
2.地方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实际及与人才培养环节的紧密结合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人需要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目前,中国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并已逐渐抵消了发展的成果。在这种背景下,与环境相关的一些教育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分配、传统与创新的辅助等问题均需重新审视。
对于“植物营养学”这样与农业生态文明紧密相关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从基本专业知识出发,紧密联系生态实际,提升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高度和专业思维能力,并通过基本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浅入深,逐渐完成从书本到实践、到社会,再到书本的理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