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以北流市为例
2015年12月,经过三年的大力推进,北流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终于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的督导评估。根据2011年11月28日玉林市人民政府与广西教育厅签署的关于北流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备忘录精神,2012—2015年,北流市围绕“补短板、调结构、提质量、促均衡、推改革、保公正”的工作思路,通过“薄改”“改薄”等项目,大力实施以校容校貌整治、校园“四化”建设、仪器图书装备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解决了一系列历史遗留难题,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
一、市民参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调查
北流市地处桂东南,全市现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323所(不含326个农村山区教学点),其中,小学282所,初中41所;在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9.52万人,其中,小学生13.27万人,初中生6.25万人。
北流市是广西首个接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人口超百万的县市。为集思广益,更好地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体系,北流市从2011年12月起,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开展了如下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对象和内容
北流市选择的对象是人大、政协代表及教师(校长)、家长代表。调查对象的年龄均为25岁或以上(最大的85岁)。其中相当一部分对象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水平,这也为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条件和人才资源。
北流市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共发放了7 300份问卷(全市147万人的5‰),有效回收问卷达96%。一是将问卷发放给150位人大、政协代表,代表们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与建议不仅着眼点高,而且操作性强;二是将问卷发放给137所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各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和校长,问卷主要从教师、校长对教学环境、生活环境的体验来进行设计;三是将问卷发放给了家长,问卷主要从班额设置、校园硬件、文化氛围、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家长很乐意根据实际情况去勾填问卷。这几类人群中既有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也有文化程度较低的体力劳动者,可以说调查面非常广泛,很有代表性。
(二)调查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北流市将三类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北流市人口多,底子薄,校点分散,造成办学条件标准化水平低。一是相当部分学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校舍不足、功能室不足、图书仪器设备不足等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不能开足、开齐课程,距离“上好学”还有差距;二是校点规划布局不合理,山区学校点多面广,小而分散,规模效益不明显,城乡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三是城区学校“入学难”“大班额”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大通铺”问题比较突出;四是教师工作、生活、学习的条件还不尽如人意。这些都影响了全市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北流市绝大部分学校和学生在农村,如果以上问题不解决,就会对农村学生群体不公平。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使每一名学生都能“上好学”,进一步提高学校规模与办学效益,就必须要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玉林北流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诸多问题,为提高办学质量,最终促进受教育者公平接受教育,激发全体市民参与办学的积极性,玉林北流市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校园文化、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
(一)党政重视推均衡。一个地区各项建设工作的推进离不开党政机关的重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也不例外。在推进工作中,北流市党政机关高度重视,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来抓,并将其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绩效考核范围,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市四家班子领导捆绑挂点帮扶制度和督导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教育一线调研,多次组织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议,努力解决义务教育建设项目用地问题,协调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同时督促相关部门为学校项目建设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程序,特事特办,高效服务,限时办结学校建设所需前期手续,办理教育项目审批有关手续能免则免、能减则减。
(二)规划布局谋均衡。前些年,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一些地方由于措施失当,导致偏远山区一些适龄儿童因路途远而无法上学,出现了“教育真空地带”。这不符合学校布局调整的本意,更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针对农村学校的特殊情况,北流市借鉴其他地市经验,学校布局调整采取了“积极的差别待遇”,保障弱势群体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因此,在推进工作初期,北流市就把学校规划当成一项长远的战略工程,做到统筹规划、区别对待、合理布局,从而兼顾、体现和促进教育公平。一是编制了《北流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13-2030)》和《北流市学前教育2014-2017年发展规划》,完善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二是印发了《北流市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加快教育发展的配套文件,明确了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促进全市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校点的合理化布局,使学校数量、学校分布、办学规模、服务半径更趋合理,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更趋改善和优化,有效促进了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先后撤并校点17个,新建中小学校60所,集中建设100多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增学生宿舍楼面积12.16万平方米,新增床位8 600多个,满足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近8万名寄宿生的需求,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大通铺”问题;三是新增城区学位5.65万个,有效缓决了“大班额”“择校热”“入学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