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领域时间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教育领域时间管理与人格、自我、焦虑、学业成绩、睡眠等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三条建议:1培养大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这一人格应侧重的两个方面;2扩大研究数量,增加研究维度,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大中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时间管理教育;3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对大中学生进行合理的时间管理训练,帮助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教育 时间管理 现状 建议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management in China education and personality, ego, anxiety, academic achievement, sleep and so on; pointed out the weak link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gave thee suggestions on the study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in China education.first,bringing up collage\middle students’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hould stick out two perpects .second,increasing study numbers and hands to educate collage\middle students’time management .third,training collage\middle students’time management to help them improve study effeciency,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education time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suggestion
一、前言
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是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合理的计划和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的管理过程[1]。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陆续编制了有关时间管理量表,如1990年Macan编制的时间管理行为量表(Time Management Behavior Scale简称TMBS)[2];1991年Britton和Tesser编制的时间管理量表(Time Management Questionnaire 简称TMQ) [3]等,使越来越多的时间管理研究反映在教育领域当中,例如, Moore&Price1994[4]发现时间管理与学业表现或成绩之间呈正相关。但更多的是从时间拖拉或拖延(Procrastination)来探讨时间管理对学业成绩的影响,Caroline1995[5]等人认为拖延是时间管理差的一种表现,Dianne1997[6]提出长期的拖延会使学业成绩较低;Laurel A等1998[7]指出:缺乏时间管理会造成拖延而使学习时间减少,结果造成考试成绩差;TODD等(2002)[98]的研究:增加学业努力的时间会改善学业表现。Weinsteinden[9]等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进行的一套时间管理训练的结果表明:通过训练不少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时间管理的行为习惯,学业成绩也提高了。
我国学者对时间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黄希庭等人就时间管理与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2001年黄希庭提出了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TMD)概念[10],他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对待时间功能和价值上、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是一种人格特征并具有多维度多层次。2001年黄希庭、张志杰编制了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简称ATMD)[11],提出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是个体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稳定的态度和观念,包括对个人驾驭时间具有动力或导向作用,是个体时间管理的基础;时间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驾驭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反映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念,以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利用和运筹的能力和观念。并认为,这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价值观、自我监控和自我效能在个体时间运用上的心理及行为特征的体现。
时间管理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时间利用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善于驾驭时间意味着出色快捷地完成学习任务,有时间进行自我提高,生活方式丰富多彩[12]。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我们认为,将时间管理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维度,对现阶段改善并减少青少年学生靠拼时间换成绩的时间总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合理发展空间,促进青少年全面康成长,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教育领域中时间管理研究现状的综述,探讨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力图加强科学、有效的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整体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2、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时间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时间管理与人格、自我。个体对时间的态度、计划和利用等认知特点带有一种人格倾向。梅传强1991[13]发现A型人格与B型人格在时间紧迫感有很大的差异。狄敏、张锋等人[14.15]通过对大中学生时间管理与人格关系的调查证明了人格是影响时间管理的因素。调查表明,A型人格比B型人格具有较高的时间管理倾向。A型人格与时间管理倾向及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时间监控观和TH之间因子除外)。
张志杰等人[14-18]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价值感呈显著正相关,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对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一般价值感具有间接预测作用;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降低,时间管理倾向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善于驾驭时间的人具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古玉等人的研究表明:善于管理时间的大中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较高的自我效能,学习满意度较高。古玉2004[18]研究表明体育运动、爱情关系、社会交互作用、交谈方面的自信均与时间监控观与时间效能感显著相关;黎兵2004[17]提出时间监控观对外表自信有一致性;张志杰2004[19]研究指出,自尊高的学生其自控感也高,时间监控的想法也越强烈,对时间利用的评价也越高,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满意;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张志杰 [20]发现时间效能感在时间监控行为和自尊、自我效能和学习满意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时间监控行为既可通过时间管理来影响自尊,自我效能和学习满意度,也可直接影响自我效能和学习满意度。
(二)时间管理与焦虑、抑郁、压力、心理控制源。有学者对时间管理与个体情绪表现与压力、心理控制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如秦启文等人对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关系进行的调查[21]表明,时间管理效能对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牟丽霞等人在一项高师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指出,高、低水平时间管理在焦虑水平与心理健康的躯体化、抑郁这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22];任泽范等人2006[23]研究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时间效能感对焦虑有直接预测作用;另外,时间管理作为一种人格特征在大学生主观压力与抑郁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邓凌等人2005[24]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抑郁存在显著负相关,主观压力与抑郁呈正相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主观时间压力对抑郁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由此可见,时间管理倾向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善于管理时间的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不善于管理时间的。
心理控制源是指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果的一般看法,这一连续谱的一极是内控性的,另一极则是外控性的[25]。控制源作为一种心理变量,是人格特征的重要成份,它会影响到个体对待时间的态度和时间管理的行为。张永红2003[26]对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表明,大中学生的心理控制源与时间管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张志杰等人在2004年一项研究中探讨了大学生内外控的心理表征及性别差异,得出外控倾向的人常常表现出抑郁、焦虑和对生活压力显得无能为力,随着年龄的增加,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自我监控感结论[20];张锋等人的研究[15]表明,心理控制源还存在以自我价值感为中介变量对时间管理倾向的显著间接效应。这些研究均表明了心理控制源对个体时间管理的影响具有间接的效应。
(三)时间管理与学生学业成绩、成就动机。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涉及时间管理与学生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人们更多地认识到时间管理可能是影响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领域人们主要从时间管理倾向、时间监控、时间效能感等方面进行研究:张志杰、房安荣、阮昆良等[16、27、28]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表明,中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取得的不同学业成绩有一定的关系,即学业成绩高的学生与学业成绩低的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黎兵2004[17]指出,时间监控观对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分别通过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归因的作用间接影响学业成绩;曹立人等人2004 [29]对123名高中生问卷调查表明,时间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时间管理倾向对于学业成绩的回归效应存在显著学科差异;邓凌2005 [30]研究发现,优秀生的时间管理水平高于后进生,前者呈起伏发展,而后者的发展呈逐渐下降趋势。从以上研究中可以认为,时间管理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呈正相关,即善于管理时间的学生学习成绩均高于管理时间差的学生学业成绩。所以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技能应是改善学习成绩的一条有效途径。
另外,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可能是影响其成就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钟慧、任泽范等[23、31]研究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显著相关,其中与追求成功动机显著正相关,与避免失败动机成负相关。时间管理倾向对追求成功和成就动机有直接的预测作用,时间效能感对避免失败动机和成就动机有直接预测作用。时间价值感和时间监控观对成就动机有间接效应,善于管理时间的学生成就动机强,而成就动机得分高的人会取得优良的成绩。
(四)时间管理与睡眠。有少量的研究涉及到时间管理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关系。杨勋等人[32]在一项对高校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中指出,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有明显的预测作用;时间管理倾向和睡眠质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睡眠质量和时间管理均无性别差异;时间管理倾向高分组在睡眠质量上得分低于低分组,且差异显著。该研究单一,从被试的主观评估,探讨时间管理和睡眠质量的关系,初步证实时间管理倾向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此类研究量少,故今后类似研究应增加考察变量,即进一步探讨主观睡眠质量和客观睡眠质量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准确地揭示个体时间管理与睡眠之间的关系。
三、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范围与研究样本有待扩展。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时间管理研究,在研究范围、研究样本方面不够广泛。就研究范围看,大多为小范围、小样本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对象大多局限于城市大、中学生,未见有涉及对小学生、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相关研究。研究对象的较为单一,必然限制了研究内容的范围,也难以在研究内容上取得突破。
(二)研究数量与质量有待于提高。虽然我国近年来对时间管理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应该看到,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无论是总体研究数量还是分支研究的数量均有限。尤其在对时间管理倾向与自尊、自我效能、睡眠等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这一现状显然与当前人们对时间管理的意义认识及教育的实践需求不相符合。研究数量的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深度与广度的发展。目前的研究多为静态的水平调查,将时间管理技能应用于教学情景中的实验研究尚不多见。
(三)研究方法有待丰富。国外学者对时间管理的研究多采用交叉、综合性方法进行,即较多采用实验或准实验的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相比之下,我国已有的研究大多数研究方法大多采用横断性调查,较为单一,基本上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且多为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不够,缺乏对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更缺乏跨年级、夸性别、跨地区的比较性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更准确的了解与时间管理倾向相关的影响因素,难以揭示时间管理倾向在健康心理形成过程中的形成机制,以及时间效能感与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