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植根文本,探寻课外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

植根文本,探寻课外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

[作者:刘京| 打印 | 关闭 ]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真正让老师、学生、家长,爱上阅读?有效利用语文课堂教学,重视文本力量,进行课内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是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文本;阅读能力;策略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话告诉人们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能把握住好其中的一样就已经很不错了。正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漫漫星河的课内外阅读道路上,如何带领学生爱上阅读,通过自主阅读,真正有效提升课外阅读能力呢?
   教师、家长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可当前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阅读面扩大,阅读量增加,自主选择阅读,但阅读能力却毫无进步,原因何在?如何利用语文课内阅读资源,进行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呢?如何植根文本,砥砺前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呢?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在课内阅读充分完成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植根文本词句描写,寻阅读情境之美
   文字是奇妙的情感媒介,做到扎实的理解、品读,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达到阅读的目的。例如,陈忠实笔下的《青海高原一株柳》就是一篇让人成长的文章。一篇集物、景、哲学于一体的文章,走进一棵树,其实就是走近了一个人,并能跟随他的视角,领略他的视角之美,看他所看,想他所想,了解他这个人的一生,进而感受这个人传递的精神食粮。这样一篇动人、动情、动景的文章,不禁让人望而却步,令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词串的引读,重在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六年级的学生通过朗读、视频的观看、情景的引入、自身的想象,能逐步走进这株柳的生长环境中:那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那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那深邃的蓝天,那凝滞的云团……教学时,教师指名学生阅读,学生在想象中阅读,不难感受到这些词语形容的是青海高原的环境,也就是这株柳树生活的环境。通过视频引读,学生能感受到在这样一个被称之为生命的禁区、死亡之土上却生长着这样一株柳,一种极其普通但令人敬畏的柳树,能使学生迸发出对这株柳的精神之敬佩,通过再次朗读词串,学生对文章这一自然段地理环境的描写作用也会有更多的体会。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想象力会有很大的提升,然而,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对环境的描述、多角度的比较和生命哲学的表达。对此,教师应多把时间留给学生,给他们思考、书写的时间。
   课内阅读教学应设计巧妙,多处设计拓展练习,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想象练习写作,真正走入文本。
   二、植根文本细节品析,寻阅读情感之美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文篇幅较长,课文全篇以长句为主,用词极具独特性。教学时,教师应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描写一株柳的形象时用词独到,教学时教师应然学生划出相关语句,尝试想象形象,说一说柳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重点聚集“两合抱粗、浓密、百十余平方米”等關键词句,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将几百平方米同教室的大小比较。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体验文章词汇背后的内涵,总结概括出这株柳从外形(枝、叶、干)的特点,再到柳树丰富的精神价值特点。通过“绿的深沉、生铁铁锭、撑立”感受生命对此的独特锻铸;指导学生朗读,并提问:谈到柳树,你会怎么想?形容女孩子也用一个词(柳腰)可见柳树以纤细,柔美闻名。而这株柳树让你感觉到什么?(粗壮,有力量)以人来做类比的话,可以用什么人?难道不奇吗?
   教师还可以用两个自然片段的导入,解释青海省高原柳树的神奇性质:这一方壮丽的风景什么样?如何平凡又神奇?之后品读关键词,抓住关键词,然后引导学生从作家的角度看柳树:平凡,只因它是水边及其常见的一株柳,可又神奇,因生长于这贫瘠之地上,夺目壮观。每一节课都不是一个人的精彩,一时的磨砺,而是一群人的智慧,一阶段的思考。《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集状物、哲理于一体的文章,走进一棵树,其实就走近了一个人,这样一篇酣畅淋漓的文章,不禁让人望而生畏。
   三、植根文本写作手法,寻阅读巧妙之美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文词句堆砌华丽,写作手法,表现形式是教学重难点。在课内进行有效的写作手法赏析训练,是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关键。
   例如,通过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能使让学生了解柳树正在经历无数的干旱和严寒。高原冰雪和闪电冲击,却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生活,从而加深对柳树顽强生活的理解。
   第六、七、八三种自然段意象占据了整篇文章的一半,有效地书写了青海省高原柳树的精神意象。此板块教学以重点句难句的理解为重点,旨在帮助学生将难句谈深刻、谈具体。从衬托对比中读“一株柳”,从虚实结合中品“一株柳”,进一步感受生命对它的独特“锻铸”。此外,教师可将青海高原的柳树与灞河柳树作比较,因为学生缺乏对青海高原独特的气候、地理特征的感性经验,以及对地理特征的感知经验,学生很难通过语言和写作来理解恶劣的环境,因为文本仅是由语言直接描述的,在此基础上,阅读理解和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本质,把握生活哲学是教学的关键。
   在扎实好课内阅读后,教师可为学生推荐《白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芦苇赞》等课外阅读作品,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能力迁移。
   四、扎实植根文本阅读,探寻阅读生命之美
   树本无情,相思而生哲理。字本无奇,相品而生魅力,课本无常,相评而生智慧。每一篇文本都可以有一阶段的思考、一阶段的磨练、一阶段的反思、一阶段的成长。是立根于创新还是植根于文本?教学的重难点在哪?反复的思考与探求,在于通过文本细读、合理想象,去体会文本中的生存精神之美。
   例如,在成长路上,在面对生活、直击困难的路上,他们应该像这株柳树一样,顽强、不抱怨,从而教师更应该用坚韧和毅力来面对生活环境的困难、生命的不公平。面对课内阅读中的难句、难词、难点,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品鉴,因人人的阅历不同,会有不同的思维角度,从而能引发不一样的思考,学生如何从文中来,到生活中去,借助课堂文本教学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谈具体、谈深刻,是这节课教学的任务和重点,这时,教师应植根文本,相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有感而发,引发更加深度的思考。
   读书必须有所选择。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往往可以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从而影响、重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每个人有都不同的阅读方法,而对于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等。课外阅读的词汇量大,注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以多种方式阅读到自主学习,充分运用文本从本质到原则,从现象到自然的最后接触,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生命力。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是一个生动的个体,能在阅读中通过体悟进而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思考。“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聪明有效的课外阅读总不会离开课内文本而孤立存在。课内外阅读要互相迁移连接,教师可以以一篇课文为例、为基点,对学生加以辅导,链接课外读物,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扎实做到对学生课内文本阅读能力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