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记录的实际能力,只是盲目地展开探究活动,那么,探究活动能否深层展开将是一个未知数。或有可能因为这一关键点的不正确记录,导致幼儿的推理偏离探究目标,更无从谈及探究结论的形成,造成“因小失大”的局面。
(2)满足不同层面幼儿探究需求,让幼儿获得发展。教师必须认识到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探究活动中应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面幼儿的探究需求,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例如在材料的操作投入中,可采用分层投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投放难易不同的操作材料,或者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
比如中班数学探究活动《拼饼干》,教师在投放材料时采用了分层投放的形式,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给数量较多、形状不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鼓励幼儿利用这些材料拼出一块大饼干;当幼儿拼出一大长方形饼干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分别用了哪些图形,各用了几块。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继续运用不同数量的图形拼大正方形、梯形饼干等,让幼儿实际水平得到充分展现和提升。对于年龄偏小、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降低操作要求,先投放数量较少的图形,让幼儿初步进行简单拼图,以满足幼儿探究需求,增强自信,体验成功。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次材料的投放,逐次增加难度。这一分层投放材料的形式,满足了不同层面幼儿的探究需求,并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分别获得了发展。
2. 推动探究进程中的有效应答
应答是指教师基于幼儿言行表现所做出的回应或反应。数学探究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即是幼儿自主操作、体验、发现。这一过程对于幼儿而言,是极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需要教师的有效应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教师有效应答的前提应基于教师对于幼儿的关注,关注幼儿探究中的表现意识,分析幼儿言行所蕴含的价值信息,指引幼儿获得探究结果,并以此作为有效应答的依据。
例如大班数学探究活动《水果丰收》操作环节一:幼儿尝试用简单标记符号统计各类水果的数量。在实际操作中,幼儿使用了许多简单标记,例如打√、画红旗、画三角形记号等等,唯有曹可凡小朋友用画小动物的方法做标记,显得速度很慢。这时教师走了过去,曹可凡显得有些紧张。教师笑着问:“咦,我发现你的标记方法很特别,你一定动了小脑筋,能跟老师讲讲你的想法吗?”得到了老师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