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师:你玩的什么玩具?
生:小皮球。
师:你是怎样玩的?
生:我用手滚小皮球。
师:滚动时发现球怎样?
生:球会滚动起来。
教师依次询问其他玩圆柱体、圆椎体玩具的幼儿,小朋友基本都获得同样的经验:玩具能滚动。由此梳理出一个共同的概念:圆柱体、球体、圆椎体玩具都能滚动起来。
操作环节二:进一步深入探究球体、圆柱体、圆椎体的滚动路线。教师提供给幼儿设置有直道、弯道的不同场地,让幼儿滚动玩具,并提醒幼儿观察玩具滚动时的路线有什么特点。幼儿很快被这一游戏吸引,操作起来。接着,教师发起了第二轮师幼互动应答。
师:你们玩玩具有什么新发现?
生1我的圆椎体玩具只能在原地打转。
生2:我的圆柱体玩具在直路上能滚动,但碰到弯路就停了。
生3:我的小皮球到处滚。
……
面对幼儿的讨论,教师并不急于下定论,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描述分别将玩具送到对应的玩具箱。当幼儿分类之后,教师请幼儿观察这三类玩具的外形特征,再与自己的发现相结合展开思考。
师:这三类玩具在滚动时路线分别是怎样的?
生:所有的圆椎体玩具都只能在原地打转,圆柱体玩具可以直线滚动,球体可以任意滚动。
由此获得了球体、圆柱体、圆椎体滚动路线的不同特点这一知识概念。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幼儿的操作应具有目的性,而且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梳理关键经验,帮助幼儿形成概念,获得知识。
笔者认为,“儿童在前,教师在后”是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角色的最好诠释,也是现代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