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的想象深远的意蕴——新时期幼儿童话创作特征探微
猪缝了个白云枕头,胖小猪“枕着软软的白云枕头’”,马上睡着了。在这篇童话里,白云被幻化成可以“装进大口袋”可以洗“白云澡”,可以做成“白云枕头”,想象在这里大放异彩,新奇别致的构思使得幼儿们似乎走进了一片奇妙的天地。谢华的《棕子里的故事》讲述了“老奶奶把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裹到一个又一个的粽子里去了” “谁吃了老奶奶这裹着故事的粽子,谁就能讲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小松鼠、小狐狸、小野牛、小百灵、小野鸡吃了老奶奶裹的粽子,都能讲出故事来。故事能够裹进粽子,吃下粽子又能讲出故事来,也许,幼儿以后在吃粽子时,会别有一种想法吧!不仅仅是粽子,其他食品呢?总之,它启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如果说幼儿的想象力是一座丰富的宝藏,那么幼儿童话无疑是一个开掘者,它是一把“宝藏”的钥匙,打开了幼儿想象之门,让想象自由飞翔,充溢着幼儿五彩缤纷的生活.
奇特的构思必然导致幼儿童话作家们运用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在幼儿童话中,夸张是必需的,没有夸张,想象就不能腾飞。在冰子的《冰姑娘》中,妮妮的眼泪流成了一条小河,玩具帆船在眼泪流成的河里漂走了,布娃娃差点在眼泪河里淹死。这一切看似荒诞不经,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是不可能的,然而童话本来就是幻想的文学,没有夸张,就不能超脱于现实之_匕创造一个奇异的想象世界。童话的夸张,“是一种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夸张,它不仅把生活某一部分极度放大,甚至到了变形的地步”。[2] c P. 146,张沪的《三只小猪》对于小猪的描述就是采用了强烈的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老大全身都是泥,又不肯洗脸,洗澡,臭得要命”,为了突出“臭”这一特征,作者写道:“所有的车开到一号路口,都被老大的臭气熏得翻了个大跟斗,哎呀,摩托车翻到大卡车里,大卡车压在小汽车上”。老二不肯吃饭,“只肯吃汽水和巧克力”,“越长越小”,为了突出“小”这一特征,作者将它的“小”形容成“小得像一颗小蚕豆站在十字路口,谁也看不见他”。老大的“臭”,老二的“小”被极度地放大了。正是这种夸张甚至变形手法的应用,使得小读者们印象深刻。又如圣野的《百宝糖》,糖果姑娘送给好宝宝一盒百宝糖,盒子里跳出一块泡泡糖,吹着吹着成了
奇特的构思必然导致幼儿童话作家们运用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在幼儿童话中,夸张是必需的,没有夸张,想象就不能腾飞。在冰子的《冰姑娘》中,妮妮的眼泪流成了一条小河,玩具帆船在眼泪流成的河里漂走了,布娃娃差点在眼泪河里淹死。这一切看似荒诞不经,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是不可能的,然而童话本来就是幻想的文学,没有夸张,就不能超脱于现实之_匕创造一个奇异的想象世界。童话的夸张,“是一种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夸张,它不仅把生活某一部分极度放大,甚至到了变形的地步”。[2] c P. 146,张沪的《三只小猪》对于小猪的描述就是采用了强烈的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老大全身都是泥,又不肯洗脸,洗澡,臭得要命”,为了突出“臭”这一特征,作者写道:“所有的车开到一号路口,都被老大的臭气熏得翻了个大跟斗,哎呀,摩托车翻到大卡车里,大卡车压在小汽车上”。老二不肯吃饭,“只肯吃汽水和巧克力”,“越长越小”,为了突出“小”这一特征,作者将它的“小”形容成“小得像一颗小蚕豆站在十字路口,谁也看不见他”。老大的“臭”,老二的“小”被极度地放大了。正是这种夸张甚至变形手法的应用,使得小读者们印象深刻。又如圣野的《百宝糖》,糖果姑娘送给好宝宝一盒百宝糖,盒子里跳出一块泡泡糖,吹着吹着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