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心理学类 > 正文阅读资讯: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

[作者:苏立华[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杜甫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认为,学生的性格养成是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运用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成绩,让学生对你教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心理健康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让学生变得自信、变得阳光。 小学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百家争鸣,这也为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陶冶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变化期,此时如果有正确的导向,就可以为学生逐步奠定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情感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使情操受到陶冶。三年级语文教材《掌声》一课,文中主人公英子是个残疾人,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战胜自卑,成为一个快乐的女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你身处困境的时候,这种对别人的鼓励,对别人的支持,对别人的关爱。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要多作挖掘,教育感染学生。小学语文教材中像这样有积极情感的文章有很多很多。像《桂花雨》《姥姥的剪纸》中浓浓的思乡之情;《地震中的父与子》《月光启蒙》中的亲情;《虎门销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的爱国之情……所有这些带有积极情感的文章,都是我们陶冶学生情操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习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如,《孔子游春》中孔子对水的一番论述,不仅让我们认识了水的特点,教师还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辩证思维;《最大的麦穗》中的求异思维;《九寨沟》的奇丽风光,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在具体的思考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其实,当前的课程改革,无时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过去的“满堂灌”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才能打通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通道,走向学习的深处,思维才能得到历练和生长。 三、锻炼坚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事例,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中,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历时27年,终于写成《本草纲目》;《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中,司马迁身受酷刑,仍矢志不渝写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学巨著《史记》……这些人物的坚定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获取潜在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心灵的成长,是其他任何营养都无法取代的,钱理群老先生就曾经说过:“这种精神的底子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是生命的一种亮色。” 四、提高自我修养 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眼前知识的把握,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成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其实,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是在不断地自我调整中得到健全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提高学生战胜自我的能力。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炼意志等。例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抓住一个“让”字,带领学生阅读、体悟、揣摩、推敲,思维火花不断迸发。思维随着文字一步步推进,林冲的谦让、礼让、退让、宽让的美德,深深地孕育在学生的心中。 总而言之,心理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春风化雨,当前的语文教学理应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渗透,为塑造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