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心理学类 > 正文阅读资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

[作者:王晓凤| 打印 | 关闭 ]

摘要:教师在内在气质和外表风度上,都应树立令学生心悦诚服的、可亲可敬的师表形象,从而产生美感。教师对自身人格形象的追求,对于确立教育的审美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审美性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需要作新的思考和探索。依据美学原则、运用美育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觉和新的努力,值得关注。 
  1.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这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引导他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符合教育学的规律,全部教学行为必须按规律办事。"善"体现在教学必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观念、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美"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为必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进行,以审美立美为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离开真、善就不会有美。但真、善又不等于美。只有真、善通过美的形式表达出来,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体现真、达成善,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让思想政治课具有审美性,也是时代的要求。青少年学生十分强烈地要求教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他们渴望欣赏到教育美,在审美的氛围中受到思想教育。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也是思想政治课发展的一种趋势。过去,思想政治课教学对美的追求和利用很不自觉,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方法简单灌输,教学手段陈旧单调,学生的情绪体验很不愉快,致使他们逐渐滋生厌学、弃学的念头。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一种有效办法,就是要在教学中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得情感、美的语言、美的艺术、美的生活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精心筛选美的材料美的形态 
  自然美是指山水、田野、海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之美。社会美是指社会领域中的美,它包括实践活动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社会风尚的美、生活环境的美等等,其核心是社会主体——人自身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艺术美是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形象性的反映。当今世界,美的事、美的人、美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真可谓美不胜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美的材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十分丰富,取之不荆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人类勤劳勇敢、顽强不屈地发展生产,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先进阶级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浴血奋战,为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和自由解放而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更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既艰难曲折,又多姿多彩,具有使人激动,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这种推动社会进步,追求社会美好理想的崇高美,是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充分利用英雄美的感召力和榜样的作用,效果更佳。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不充分展示社会风尚美和道德美。此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诗词、绘画、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发挥其审美作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