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与中国画——“国画”视觉表现元本价值的当代意义
徐勇民工作室的博士生、硕士生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和教育背景,在多元的文化浪潮中,坚持传统与当代并重的精神,将探索现当代水墨语言的可塑性作为教学的元点,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努力寻找语义表达的“自我”属性,在当代文化境遇中承续文脉精神。在包容和自由的工作室氛围里,学生的天性得以保护,潜质被无限激发,同学们自由大胆涉猎不同题材样式,展现出视觉语言探索的创新性和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中国绘画”与“中国画”——我们常常不太经意这一对术语涵义所指,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坐标上所处的位置。不同维度决定了它们各自处在不同层面应有的涵义。
“中国绘画”包含了中国文化史中一切二维空间内人们创造的视觉表现样式。“中国画”则特指经千年演化,以寄情山水放达情性的文人画为发初,用毛笔在帛纸(这也是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着的世界上最具柔性的绘画材料)等材质上形成我们认知其为“中国画”的视觉表现样式。
“中国画”冠以国,名称谓界定出与其他画种之别,多年来,我们从中体会到模糊的荣誉感远大于它精确的视觉定义。“中国画”伴随着文化地位的沉浮,风风雨雨,一路前行。尤其在近现代,它历经变革最多,招致的批评也最甚。尽管它兼具优雅精致与豪放旷达的美学品质已深深地渗入了中国人视觉触感与身心律动中。
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文化强势输入,“中国画”称谓显示出的“荣誉感”细致勾勒出文化处于弱势境遇中流露的心理自我慰藉。社会的动荡,文化吸取上形成的偏激,使其表现手法应有的拓展受到了阻碍。五四运动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全面的革命性的反思。一部分有志融合异质文化的实践者们,常常由此引发出力促“中国画”时代演变而不得志的积愤之辞。“中国画”专业术语的约定俗成,应该让我们在今天将中国视觉文化价值重新审视,将其内涵转换充实成时代所需要的更为宽广的心灵表述。
从艺术样式特质看,“中国画”具有其“视觉表现元本价值”,即原创性和纯粹性。原创性源于其绘画形态在“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观引导下,明显有别于其他绘画样式。如散点透视,它借眼睛物理作用于客观物象观察,外化为作者主观表达所需的画面形态。纯粹性即指符号表征明晰,具有超越摹拟物象的视觉语言特质。它弱化物质属性,以缩短形式语言与精神表现契合的距离。如线描、“墨分五色”等,用提炼于自然的非摹拟符号去建立画面形式的秩序。实践个体希望观众与自己有趋同的感受,在自然和画面尺度间寻求适应,已形成为传统美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