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与中国画——“国画”视觉表现元本价值的当代意义
翻、拖扫……任何痕迹丝毫毕现。柔性材质在互为一体渗透性中融合成精微的韵致,泛出一种匀质的光彩。假如你不能手持毛笔每日不辍地演习,断不能体悟其个中机巧。笔法力度与墨色变化形成的技法难度和随机判断的机敏,让实践个体由此形成了优越意识,促成了义无反顾的毕生追求。实践个体在拓延“视觉表现元本价值”进程中,形成了表达自己愿望的独立性,体现思考深度的选择性,不安现状的多变性和彰显自我的差异性。
水墨语言抒写性缘起可上溯至几千年前彩陶纹样的表现。作为“元本价值”的一部分。它一再地被实践个体在运用中重新阐释和发扬,同时也受到其价值精义的启示,形成了“返本开新”“归而自求”的语言生命潜能。
水墨本是逸笔草草抒泄胸中积蓄的情感,同时,也显示出对宫廷绘画样式的反叛与对峙。它达观、豁放、淋漓尽致挥写式的表现,本是不可摹仿的心迹显露。这种引人入胜的遣兴方式,在当今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社会背景下,渐渐演变成可以被摹仿的大众化绘画样式。这个冠以国名的绘画形式,在今天的创作实践中被高度关注,被重新审视,也是十分自然的社会文化现象了。
水墨画因其材料表现语言上具有“可控制的随机性”,其画面形态非摹拟性形成了与书法和当代绘画抽象表现语言形态的相似性。将摹拟性降至最低时,符号语言便开始浓缩、纯化,开始游离于物象。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在艺术实践中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拓展。
这种对自身“元本价值”研究的实践行为,有时被称作了“实验水墨”。所谓“实验”,是指对希望了解的未知事物进行有预期目的物理的探寻。其实,每一位作者都是在各自不同时代背景中循着内心思索与体悟去实践表达意图,心迹与心象的生成,对实践个体来说是全然不一样的,技法流变只能顺应内心活动的轨迹而不是相反,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所谓“实验”,实际上是小心翼翼地给自己所为担心不被认同,留下了辨白的空问,这形成了中国画嬗变中常见的暧昧姿态。其实最应进行“实验”的是传入中国的外来艺术样式,这是不可回避的文化融合问题。视觉表现语言特质愈强,其自身演变进程也就愈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干预性”介入,往往比其它性质的改变更容易让人们不知所措而引起困惑和抵触。“视觉表现元本价值”留给了自我表达极为丰富的精神养分,我们需要时间阅读并适应中国画表现语言拓展带来的新奇与欣喜。
当“中国绘画”作为文明精粹已为世人所共享时,“中国画”还以题材类别分科固守各自技法优长,其科目分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