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框架理论视角解读《声声慢》的认知美
(一)框架与框定
Fillmore(1982)认为,框架至少应该符合两点要求:1.能体现情景或事物状态的特征;2.原则上独立于语言表达(verbalization),就如由买卖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商业框架。他还指出,在同一个框架内,对一个概念的意义进行阐释,一定会涉及到这个框架内的其他的一些相关的概念。在微观认知框架中,概念是一个随处可见的因素,我们在表达或描述某些字词句乃至更大的语言篇章结构时,必然会涉及到或多或少的概念以及概念所产生的概念场。在一定的概念场中,不同的概念意义表达过程,会产生概念隐喻。李天贤(2012)指出,如果一个概念场的概念能够使人联想到另外一个概念场的概念,则会产生隐喻,其语言单位的意义就会隐喻化。在框架的大理论下,朱永生(2005)指出,所谓框定,就是把某人某事看作是一个框架中的成分,并由此设定这个成分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声声慢》一开始用了十四个叠字框定了整首词的角色,即词人自己。从“寻寻觅觅”开始,可以看出她想要寻找点什么,但寻找的结果却是“冷冷清清”,紧接而来的是“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词人这一角色在一个事件框架中出现并将“愁惨”的基调定好。进入到具体的框架事件中,“乍暖还寒”词人难以将息,于是起身饮酒,借酒浇愁。此刻高空风送雁声,想起这正是以往在北方故地所见,更增加了思乡的惆怅。在写完高空远景之后,开始转入近处所住庭院的景色。院中开满了“黄花”,秋意正浓。(原文中的“黄花”指的是菊花)“花”这一概念在李清照的诗词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读者在读到“黄花”这一意象概念时,脑中势必会产生“伤怀、祭奠、怀念、故人、离别”等子框架概念。词人写堆积的“黄花”“憔悴损”,更证实了读者脑海中在菊花的概念上所确立的伤怀情感。菊花本是无情却有情,如人般憔悴枯萎凋谢了。这一概念隐喻使读者由此通过对满地黄花的感触,联想到金秋菊花盛开却又凋谢,进而再聚焦到词人。这一过程完成了从“花”到“人”的情感表征即“伤愁”的映射,使其获得概念隐喻义。
从喝“淡酒”、见到的“雁”以及满地堆积的“黄花”这些概念框架,一步一步地激活了读者背景知识框架中与酒、雁、“借酒消愁愁更愁”“鸿雁传情”等相关的子框架背景知识。这为整首词定好了一个宏观的悲愁框架基调。词人以自身为主要框架里的人物中轴,将“淡酒、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作为子概念框架陪衬。这首词是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而婉约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圆润清丽的语言来表达柔婉含蓄的情感。这样的风格特点对于有着宋词背景知识框架的读者而言是完全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所以说,框定了这一系列的语境之后,我们就能够唤起与词人共同的情感,进而能体会到词人在国破家亡之后凄苦悲凉的心绪。
(二)框架与框架的文化结构
Fillmore对框架的社会文化特性给予高度的重视,即肯定许多框架是所有文化共有的,同时又承认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有些框架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之处。Lee(2001)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指出,框架概念既包括传统语义学概念的“隐含意义”(connotation),也包括社会文化意义。
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是因为词人所写的不仅仅只是儿女情长的闺怨闲愁,还写出了词人在国土沦丧后客居异乡的悲痛离愁。《声声慢》正是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的连环打击之下所写。在解读这首词的过程中,如果脱离李清照当时所生活的环境这一大的社会框架背景,将无法激活读者对词中所抒发的这一家国丧失的悲痛情怀的共鸣。正是在这样的大框架背景之下,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才有了一个时代的依托,也就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李清照作为宋代词人,其时代背景与读者已知的历史背景知识框架是相吻合的,因而能够自然激活类似“战乱、家国之痛、流离失所、朝政腐败”等一系列框架结构。由于每个国家的社会历史存在差异,每个国家民族的认知框架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在认知之外,在对宋词赏析过程中,势必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框架知识,只有以激活目标语读者的历史文化框架为重要标尺,才能达到认知的最佳效果。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宋词解读可以涉及到多种认知框架理论下的知识,读者在赏析过程中既要激活自己大脑中已有的与宋词这一特殊文体的框架,又要激活词人自身以及她所处的时代大文化背景下的认知框架。与此同时,还要结合读者的情感认知框架,对宋词框架结构中的角色进行转换来达到更好地理解词人意欲表达的深层情感内涵。
参考文献:
[1]Fillmore,Charles and Beryl Atkins.Towards a Frame-
base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A].In Adrienne Lehrer and Eva Kittay(eds).Frames,Fields and Contrast:New Essays in Semantic and Lexical Organization. Hillsdale[C].NJ:Lawrence Erbaum,1992:75~102.
[2]Martin,Willy.A Frame-based Approach to Polysemy[A].
In Hubert Cuyckens and Britta Aawada(eds.).Polysem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ference [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57~81.
[3]郑春艳.从图式理论视角比较赏析《声声慢》英译[J].甘肃联合
大学学报,2012,(26):22~24.
[4]李天贤.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
版社,2012.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尹琼,英涂靖.李清照词中“愁”之意象的隐喻解读[J].现代语
文,2010,(9):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