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特征词理论与研究方法综述
三、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方法
在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方法方面,李如龙提出了“由点到面,由内到外的比较,制定分级的特征词表”和“重点考察,排除假象”以及“群策群力、反复修改”等方法。苏新春则提出了更为具体的频率选取法。苏新春认为方言特征词的研究可以分为“特征词的选取”与“特征词的考释”两个阶段。选取是基础,考释是目的,两者有密切的联系。方言特征词的选取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者、专家凭经验和语感选取。但这不能保证从整体上全面地描述一种方言词汇的特征。而研究方言特征词的目的是寻找一种方言的本质特点和分布规律,寻找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异对应规律。因此,合理的选取方法要保证选取的特征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这样就需要用统计的方法对一定量的词语进行地域分布、使用频率、构词能力、义项数量等方面的计算来发现词语在分布的大小、频率的高低、义域的广狭、表达能力的强弱等方面的差异,由此来认定方言特征词的存在或存在范围。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在确定的语料范围内进行频率方面的穷尽性统计做到的。但是频率统计方法对材料的依赖性很强,对材料的选取也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有足够量的语料,选取的材料要有典型性和可比性,还要对已有的材料进行改造,重新归纳义类,并且要充分利用电脑的统计功能。通过频率统计法可以得到一个词语在词汇体系中的性质、地位、作用等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但是频率统计方法的运用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四种频率统计方法之间并不是完全协调、互为支持的,有时甚至会出现冲突之处。对语料的使用也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特征词的不同层面时,对不同的语料要运用不同的方法。
苏新春在《词频选取法在方言特征词研究中的运用——“长辈亲属称谓类”方言特征词例析》一文中系统地运用词频统计的方法,对《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主编)中所收的长辈亲属称谓词作了详细的封闭性研究,验证词频选取法的价值和不足。亲属称谓词是词汇体系中一个充满文化信息的类别,稳定性强,不容易受到其他方言的影响,具有封闭性特征。文章对长辈类亲属称谓词进行穷尽统计,从而发现它们在不同方言点的分布规律;对构词能力强弱进行统计,从而探索词语在该方言词汇体系中的性质、地位与作用;对词语义域进行统计,则可以观察不同方言词语的构成与表义功能。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1个方言点共有616例称谓词,在对性别、父系母系、血亲与姻亲、辈分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后可以发现:女性词与男性词各有优势;“父辈”的称谓词最多;而且经常用长辈词来指称“平辈”。616例长辈类亲属称谓词中单次呈现词有432例,占总词语数的70.1%,这其中有很多区别意义的语料,但“单次呈现词”与方言特征词之间不能划等号。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筛选、甄别。不仅要与周边的相关方言互相对照,有的还须再作实地考察,经过仔细地斟酌,才能使单次呈现词具有方言特征词的意义。对“爷”“妗”及“丈夫之父亲”义的方言词语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则能够为相关方言区的亲疏关系提供佐证。通过这种尝试性的例释,我们可以知道用数量统计的方法来查寻方言特征词的做法是可行的。
此外,李如龙提到的方言特征词的特点,是就大方言区的特征词而言的。进一步探究便可以发现,有些特征词流行的范围很小,只通行于几个方言点。这样的特征词对于方言的分区,也许意义不大,但是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比如通过方言特征词判断某个说话人的籍贯或生活地点,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这样的词语,也可以叫特征词。为了区别于大方言区的特征词,可以称之为“地域特征词”。
方言特征词和地域特征词是比较方言的异同得出的能体现方言特点的词语,它出现的范围很广泛,既出现在基本词汇中,也出现在一般词汇中。基本词汇中的词汇有的在不同方言里会有不同的说法,这种方言词往往成为特征词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词汇中一些表示不常见的小动物、某些农作物、建筑物部件或具体细小动作的方言词,说法也比较多,但一般只是很小地域的方言特征词。
运用上述理论研究汉语各大方言区的特征词,已经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如龙.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李如龙,苏新春.词汇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5]苏新春.汉语词汇计量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6]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7]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
[8]詹伯慧等.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