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古今贯通法在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应用

古今贯通法在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江远胜[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圖”的本义为地图。《周礼·夏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史记》:“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这两例中的“图”均指地图。地图是人绘制而成的,所以“图”引申为绘画、谋划、图画等。现代汉语中的“图画”“图谋”均是由单音同义词组合而成的。 文选中的词,更多地是使用引申义,讲解时首先要追溯本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引申义,然后与现代汉语中一些典型的词和短语联系起来。例如,《齐晋鞌之战》:“擐甲执兵,固即死也。”此处“即”是走向的意思。即,甲骨文作“ ”,金文作“ ”,像一个人靠近盛满食物的器皿张嘴就食。《说文》:“即,即食也。”本义为就食,引申为就、靠近、接触、到等意义。与“即”有密切联系的是“既”,甲骨文作“ ”,金文作“ ”,像一个人吃完了将要掉头离去。《说文》:“既,小食也。”释义不确。“既”引申为尽、完了。在现代汉语中,含“即”的语词有“即兴”“即景生情”“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即日”“即刻”“即将”“成功在即”等,含“既”的语词有“既然”“既定”“既往不咎”“既望”等。“即”通常是表示接近某个点,“既”则是超过这个点,二者有相反的一面。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既望”在望日之后。2.文字方面文字有形、音、义三要素,最值得注意的是字形。文字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字形的变化很大。古代汉语文选教学在文字方面要着重说明字形的演变,从而贯通古今。首先是古今字(即本字与后起区别字)的问题。文选中有很多古今字现象,需要运用古今贯通法加以说明。例如,《论语·先进》“莫春者”,“莫春”即“暮春”,“莫”与“暮”为古今字。莫,甲骨文作“ ”,金文作“ ”,像傍晚时分日落草木中。《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莫”的本义为日落的时候,后经常借用作代词,表示没有什么或没有谁,其本义则用后起的“暮”表示。类似的例子还有“然”与“燃”,“益”与“溢”,“原”与“源”,“奉”与“捧”等。汉字中数量最多的是形声字。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构成,其中与意义有密切联系的形旁最值得注意。很多情况下,形旁的古今演变讲清楚了,字义也就容易理解了。例如,《郑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句中“鄙”为边邑,要理解这一点,须明白今之右“阝”旁实为“邑”。《说文》:“邑,国也。”甲骨文作“ ”,上部分像疆域,下部分像人跽形,表示人居住在一定的区域内,意思是城邑。从“邑”之字多与邦国有关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