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具在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截面形状会是七边形吗?这种教学设计,寓教于乐,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既获得了答案,锻炼了实践能力,又为下一步的探究鼓足了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学具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很多,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指导学生进行折纸和剪纸实验;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指导学生运用两个不同的圆纸片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发现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方法,同时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
3 利用学具促进合作探究
新课程理念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强调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不但能发挥具体的智慧,完善探究的结果,而且有利于强化集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如在学习“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时,可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然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1)先让小组讨论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形成小组意见;2)指导小组合作动手操作;3)各小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优秀生在帮助学困生时又能引发新的灵感,从而深化自己的认识。最后全班交流时又能提升探究的结果,最终达到学生的全面提高。
4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标准非常重视加强学生的操作实践,而学具的应用正是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有效途径。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的教学中,可设计实践活动,准备几根硬纸条:1)用三根硬纸条钉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推拉其中两边,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2)用四根硬纸条钉成一个四边形,拉动其中两边,观察这个四边形的形状是否改变?钉成一个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又会怎么样?3)上面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在操作中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总结归纳。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有利于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 在操作中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和实验,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13亿粒米到底有多大”一课时,1)探究目的:可供10位灾民吃多久?2)准备好器材,包括米粒、天平、量筒、计算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3)小组合作探究。4)探究步骤及过程:数出200粒米;称出它的质量是4克;算出平均每粒米的质量是
Tags:
上一篇:文学语言编码的基本守则下一篇:让实效来说话:盘点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